![赏江南文化,品运河之美 “江南文化讲堂”第二季第二讲举行](http://img.xinmin.cn/xmwb/2021/7/NEM1_20210724_C0326608939_A2894210.jpg)
赏江南文化,品运河之美 “江南文化讲堂”第二季第二讲举行
Xinmin Evening News
新民晚报讯 (记者 宋宁华)昨天晚上,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上海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江南文化讲堂”第二季第二讲举行。本次主题是:大运河与江南文化,邀请上海市社联主席王战、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分别围绕“大运河与江南经济——江南文化何以成为中华文化的‘第三个高地’”和“赏江南文化,品运河之美”展开阐述与讨论。
图说:“江南文化讲堂”第二季第二讲举行。主办方供图(下同) 市社联主席王战着重从世界中国学的角度讲述了大运河和江南经济的关系。他在演讲中指出,从历史上来看,中国曾经出现过三个文化高地:先秦文化是“第一个高地”,汉唐的中原文化是“第二个高地”,宋代以后的江南文化是“第三个高地”。江南经济的繁荣源于“四水”航运,即大运河、长江、江南水网和海运。“四水”经济中,大运河对推动江南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靖康之变后,南宋建立,之后迁都临安,政治中心转往南方。在此以前,随着隋唐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南北,经济中心其实已经往南转移了,文化中心也逐渐南迁。水运除了运输成本低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慢。运河上人们一路有时间聊天侃故事,四大名著就这样侃出来了,它带来的文化,甚至促成了文言文转向白话文。 王战认为,随着江南农耕经济发展,水稻种植的精细化和土地资源的缺乏创造了更多的农闲时间,因此人们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手工业中。江南手工艺品的代表如丝、茶、瓷等便承载着江南文化走上丝绸之路。江南发达的手工业既为江南文化提供了经济基础,又不断丰富了江南文化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江南手工业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创意产业。“一个社会经济的进步有两种形式。一个是科创,一个是文创,两者不能偏废。要实现自主创新,既包括科技的创新,也有文化创新。这两者构成上海发展中的城市硬实力和软实力,科创将更加推动上海的城市硬实力,而文创将进一步推动上海城市软实力的发展。”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通过网络视频连线,在线上介绍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情况。她在演讲中认为,江南文化的形成必然离不开大运河的滋养,大运河是贯穿江南文脉的一道活水。开凿于先秦的江南运河成就了江南千年繁盛,孕育了丰厚灿烂的江南文化基因。可以说,没有大运河,就没有今天的江南。More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