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香港文明的地标倾覆南海 东方之珠黯然失光](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2/06/id13769342-DSC_2483-700x359.jpg)
象征香港文明的地标倾覆南海 东方之珠黯然失光
The Epoch Times
刘细良认为,珍宝海鲜舫在南海的遭遇显示当局没有一个对时代记忆或某个符号象征进行一个政策上的保育,“因而才会觉得这个海鲜舫是一个负担,要赶紧解决放手”,“这背后体现出非常政治化”。
不知是巧合还是冥冥中自有定数,11年后的今天,这个曾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香港盛极一时、犹如海上明珠的“世界最大海上食府”却因为遭遇世纪病毒疫情的重创而黯然离港。
承载香港人近半个世纪殖民地历史的珍宝海鲜舫,自2020年3月因疫情停业以来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经营者承接,因牌照到期,最终于6月14日驶离香港前往柬埔寨停泊和修整。6月18日晚惊传在南海西沙群岛附近水域遭遇恶劣天气而倾覆,引发各界猜测以为她已“魂断南海”,但据香港海事处6月23日晚收到珍宝海鲜舫船东提交的报告,指海鲜舫与远洋拖船“JAEWON 9”仍在西沙群岛海域的水面,目前状况不明。
珍宝的离开是香港的悲哀。“每个著名的旅游城市都有一个代表性的地标,也就是城市的象征,香港则是以海鲜舫作为其地标或者是城市符号的象征。”香港前中央政策组全职顾问、时事评论员刘细良在他的Youtube节目中如是说。
他说:“当局试图抹灭香港人殖民地岁月的这段历史,也可以说是香港人抹灭了自己的历史导致珍宝的沉没。”
1840年,英国对清政府宣战,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两年后清政府战败,将香港租赁给英国,从此开启香港英国殖民地的历史。
1841年,英国政府正式宣布香港为自由港,针对华商与中国船舶极度优惠的免费用免税务政策,让从此来往于中国及欧洲各国的货物及资金开始在香港聚集,进出口贸易开始成为香港经济的支柱产业。
20世纪50年代,以纺织业、制衣业、塑胶业为基础的香港经济迅速起飞,跻身新兴工业化地区的行列,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80年代起,香港出现二战后第二次经济转型,发展动力逐渐由制造业转移到以金融业为核心的服务行业,香港在亚洲乃至全球逐步确立起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地位。同时还成了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