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虫宝宝入瓮,各式“捕虫”设施显神威——雾灵山昆虫普查记
Beijing Daily
最近,生活在雾灵山的虫子们有点“烦”。好端端飞在空中,却一头撞上透明的板子,只能晕乎乎地向下掉落;在家门口发现一片奇怪的黑色网,顺着网爬到顶儿,没想到竟摔进罐子里,再难逃出;就连出门遛个弯儿,一不留神就会掉进坑里……怎么森林里处处是“陷阱”?
其实这些不是陷阱,而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科研团队设置的“捕虫”设施,为的是给雾灵山的昆虫做一次普查。
穿梭在雾灵山密林中,不一会儿就能看到一顶造型别致的小帐篷——近一米高,纱网呈黑白二色,白纱为顶,黑纱为墙。在帐篷的最高点,还绑着一个白罐,散发出阵阵香味。
“这叫马氏网,飞行中的部分昆虫会被中央的横网拦截。”正在收集昆虫的丁强解释说,很多昆虫具有向上趋光性,小帐篷的侧面为黑色,顶部为白色,黑白对比强烈,向上趋光的昆虫会慢慢往上爬至白色“屋顶”,一旦到了顶,就会掉入装有酒精的罐子里。丁强是中科院动物所研二的一名学生,今年4月参与到雾灵山昆虫普查课题中,目前正与课题组成员一起进行昆虫标本的收集、制作等基础工作。
密林中还有其他捕虫设施,可以立体化收集标本。抬头看,绑在两株树干之间的透明塑料板就是另一种设施,专门为身处高空的昆虫准备,快速飞行的小虫一头撞上塑料板,随即掉进下方水槽里的药剂中,动弹不得。“这个装置叫飞行阻隔器。”丁强说,还有一种埋在土地里的罐诱捕虫器,透明的杯子里装着无水乙醇,可以用来捕捉地面爬行的昆虫。别看这几个装置简单,收获却十分丰盛。一个月的时间内,就收集了1.8万只甲虫。
“我们这次的普查工作有一个特点,叫请虫入瓮。”课题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鞘翅目形态与进化研究组组长白明说,这一次在雾灵山的昆虫普查,主要尝试用被动式的方式来捕捉,避免调查结果因人的采集能力而不同。白明说,以往做昆虫多样性普查时,一般采用主动捕捉的方式,便利性较强,但无法实现连续性全天候采集,也容易受到人为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采集标本数量以及标本的精确时空信息也无法得到恰当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