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老大难”还有新期待!北京晚报报道助力社区精细化治理](https://bjrbdzb--bjd--com--cn--ca49c18pd.3pco.ourwebpicvip.com/bjwb/mobile/2021/20211229/20211229_008/20211229_008_3127.jpg)
解锁“老大难”还有新期待!北京晚报报道助力社区精细化治理
Beijing Daily
难以厘清的权责、隐藏严实的群租房、功能缺失的助盲软件、错综复杂的物业管理难题……今年,本报《我们日夜在聆听》栏目直击市民诉求折射出的那些“老大难”问题。一个个民生痛点,考验的不仅是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水平和效率,更关乎市民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报道引起市区两级部门的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和诉求都及时得到了解决。
临近年底,即便事情再多,和义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杰对于庑殿路的关注仍丝毫未减。如今,走在这条横跨丰台与大兴两区交界的道路上,放眼可见的是整洁与干净,已经与以往那个垃圾遍地的景象大不相同。
半年前,张杰还在为“垃圾到底该由谁清”的问题而头疼。垃圾成山,无人清理,背后牵扯出来的,是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管理权责没有厘清的深层次原因。由于不久前刚刚进行过区划调整,加之两区交界的微妙地理位置,有关各方曾就相关问题进行过沟通,但始终没能达成一致。
6月9日,本报报道后,为了彻底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张杰一边在现场协调迅速清运垃圾,一边就管理问题再次和各方进行协商。“大家都拿出了很大的诚意,向前一步积极作为,将道路东西分界,明确了各自的管理范围。”除此之外,分界点东西两侧还留出一段约10米的缓冲区,双方保洁人员都可在这段交叉区域内清扫,避免出现卫生死角。而且,为了形成长效机制,这条道路的保洁工作已由环卫中心具体负责,丰台区城管委还对部分破损的路面重新进行了修整,街道工作人员也定期展开巡查。
市民宋女士:庑殿路垃圾没人清理的问题这两年尤其突出,今年上半年一度到了垃圾成山的地步。随着管理权责的确定,我家2岁的小孙女都说,“没有垃圾的路真好走”。希望今后各方能保持沟通协调,遇到问题及时处置,别再让居民的出行路变成“三不管”。
“你们的报道真是立竿见影!”科技到底该如何助盲,北京市盲人协会副主席曹军深有感触。9月24日,本报刊发了《助盲软件听着很炫用着不便》后,市科学技术协会、市残联等部门高度重视,第一时间邀请盲人代表开调研会,参与到相关方案的制定中来。“从盲人的思维方式出发,去真正了解盲人的需求。”曹军说,通过研讨发现,很多盲人眼下最迫切的需求是,希望开发一款软件能帮助他们解决乘坐公交车的难题。
研讨会后,多家企业又参与了新一轮的研讨,从技术层面上进一步讨论解决方案。比如,就盲人出行问题,有企业提出开发米级导航,精准度能够精确到米;还有企业提出利用AI摄像头配以算法,或借助无人机避障系统技术,来解决盲人出行的避障难题。
“这是一个好的方向,可见通过科技助盲,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只要能在政府带动下激活这个市场,情况会大有改观。”曹军说,明年,各相关部门将合力深化网络信息无障碍工作。无障碍浏览政府信息网站,交易、出行等APP继续细化无障碍使用等内容都已涵盖其中。也希望《北京晚报》能够继续关注报道,继续助力视障人群的无障碍出行问题。
市民陈先生:我是一个盲人。我在助听软件上听到了这篇调查文章,非常触动我。我们出行确实还有很多不方便,比如,公共场所出示健康码的操作普通人早已习惯,但尚无小程序能告诉我们,健康码是什么颜色。希望明年这些不方便,都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得到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