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双奥”辉煌历史 资深编审讲述出版幕后故事
Beijing Daily
在北京出版集团一间办公室,“双奥”图书摆满了资深编审杨钢的办公桌,这些图书见证了北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的辉煌历史,承载着出版人的珍贵回忆。 杨钢今年68岁,在2002年至2009年、2016年至今两个时间段,他在生产一线策划与编辑过的“双奥”出版物共计上百种,这在出版界罕有。
据杨钢回忆,早在2002年7月,北京出版集团就正式成立了奥运读物编辑中心。时隔多年后,2015年7月,我国获得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权后,该集团又立即着手策划冬奥图书的整体规划,2016年8月成立了冬奥出版工作领导小组。
杨钢最初接触奥运图书编辑时,大家对奥运图书含义仍比较模糊。“概念不清就出书,整体上会使品种混乱、结构欠佳、重点模糊、误导读者。”杨钢说,在了解读者需求、请教权威机构的基础上,他和同事才逐渐形成了共识:奥运图书是包括宣传与研究奥运会、奥运经济、奥运文化、奥林匹克主义原创或翻译的出版物。
据统计,从2002年至2009年,北京出版集团共出版了200种奥运读物。其中既有普及奥运知识的市民读本和中小学生读本,又有介绍奥运会观赛知识及礼仪的指导手册,还有阐释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和奥运经济的理论专著,更有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大型福娃系列图书。“一些奥运研究专家对这批产品的评价是,其内容的广泛性和研究的深入性,反映出奥林匹克知识体系的轮廓和重点,可满足不同读者的多种需求,未见‘泛奥运化’的粗制滥造。”杨钢说。
时隔多年后,冬奥出版物同样应和了“简约、安全、精彩”的办奥理念,北京出版集团迄今出版的图书,包括北京冬奥组委组织编写的以中小学生与成人为对象的冬奥知识官方读本,北京出版集团为中小学生策划的“冬奥知识及冰雪运动系列实验教材”,介绍展现冬奥举办城市的精美画册、阐释冰雪运动在中国起源和发展的专著与科普读物,记述刘长春、许海峰、杨扬等我国3位著名的“奥运第一人”的文学作品等。
沉浸在“双奥”出版物的世界中,出版人难以忘怀的记忆被一次次钩沉而起,永远无法抹去。
《北京奥运村纪事》成书背后的故事至今令杨钢感动。该书由27000人的北京奥运村运行团队集体撰写,于2009年1月出版。在奥运村63天的运行期内,这个集体做到了“安全生产零事故、食品安全零事件、接待服务零投诉、运行保障零差错”,赢得了包括萨马兰奇、罗格、克雷文在内的各国来宾的高度赞扬。杨钢说,为把住在村中参加奥运会开幕式的204个代表团的13000人安全准时送到鸟巢,奥运村运行团队研究了20多种送客方案中的每个环节,让他至今仍为奥运运行保障工作之细致而叹服。杨钢列举了5条措施:请各代表团团长签收详细的集结信息;在运动员餐厅和集结现场反复广播“请准时登车”;派公寓服务生跑遍村内42栋楼的9993个房间,轻轻叩门,温婉提示客人登车;由800多名保安人员手拉手,在900米长的行车路段上组成4道人墙,防止未登车者因穿越车道出事故;指挥应急车随时将掉队者送往鸟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