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纪录片导演柯文思:“我想记录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热情和乐观”
Beijing Daily
“今晚下大雨,我以为大家都不会来了,没想到上座率这么高!”昨晚,英国著名纪录片导演柯文思(Malcolm Clarke)出现在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举办的“柯文思大师班”的讲座上,他跟嘉宾韩轶一起,就“记录的艺术与人物的建构”这一主题展开对谈,分享自己对于纪录片的理解与感悟,为青年电影人们提供不一样的视角。 柯文思从事纪录片和剧情片创作40余年。他的拍摄足迹遍布全世界80多个国家,作品获得4次奥斯卡提名、2座奥斯卡奖、16座艾美奖等。其代表作《你不必去死》获得第6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短片奖。
“在我看来,拍纪录电影要比拍虚构电影难多了。”柯文思说,虚构电影有演员,拍摄时间和地点都固定,“导演和演员的关系是专业关系,拍完电影后,演员就走了。”而拍摄纪录片不一样,“纪录片中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情感和喜好,要想赢得他们的信任,并不容易。”
在柯文思看来,相比西方人,中国人在情感的表达上要内敛很多,“像美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他们更加愿意分享自己私密的一面,而中国人在这方面比较谨慎,他们更加关注自己本身。”
上世纪80年代,柯文思因工作机会第一次来到中国。从北京到长江黄河沿岸,再到云南、四川的偏远山村,他用了9个月的时间走遍这片陌生的土地,也折服于中国人民的朴实与勤劳。2013年,柯文思时隔30年后再度来到中国,中国的飞速发展让他动容,由此萌生了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想法。柯文思说,“我希望用影片记录中华民族自尊、自信的一面,记录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热情和乐观。我们拍的是中国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用镜头展示中国人民的生存之道。”
这些年来,柯文思把镜头对准中国乡村,拍摄了像《柴米油盐之上》等优秀的讲述中国普通老百姓追梦的纪录片。“英雄在民间,普通人的身上也有闪光点。我的任务就是用影像记录下他们闪光的时刻。”
谈起具体拍摄纪录片的办法,柯文思风趣地说,“拍纪录片就像是谈恋爱,你得投入自己的情感,跟拍摄对象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在他看来,“选角”是拍摄纪录片时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选对了拍摄对象,片子也就成功了一半。”
如何选对拍摄对象?柯文思的经验是,要做大量的前期调研。如果找到合适的对象了,要有“三顾茅庐”的精神,来说服他们参加拍摄,“要想说服拍摄对象,自己要先把自己交出来,跟对方建立起真正的情感链接,赢得信任。”
柯文思并不会说中文,“这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我可以用一个旁观者的心态来观察中国人,用一个西方人的眼光来发现很多中国人司空见惯的细节;不好的一面是不能跟拍摄对象直接交流。”因此,柯文思需要一个非常善于交流、有人缘的制片人,来帮助他处理各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