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天赐百年诞辰:惟真诚与天趣不可负
Beijing Daily
“真诚的艺术总是能为人所理解的……如果观画者不先考虑它们属于何种画,属于何家何派,而以真情相待,它们将给你带来盎然的天趣。”苏天赐在追忆恩师林风眠的艺术时,认为其作既与传统的国画不很相像,也不若西方绘画那样细致逼真,但使人感到熟悉且清新,秘诀在于他打通了油画技法与中国画气韵。
苏天赐被认为是林风眠艺术的忠实执行人,在油画诗意追求的路上又进一步。正在嘉德艺术中心展出的“执笔劝得春光住——苏天赐百年诞辰纪念展”,汇聚苏天赐油画、水彩、蜡彩、素描等艺术精品逾60件,涵盖了其艺术生涯各时期的代表作。
“油画民族化”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美术界的一个理论命题,也是一次美术思潮。前有林风眠、徐悲鸿、董希文,后有吴冠中、苏天赐、靳尚谊等人。其中吴冠中与苏天赐两位先生无疑成为改革开放后“油画民族化”路上最具代表性的实践者与收获者。
苏天赐1922年出生于广东阳江,20岁时只身前往重庆投考因抗战而迁至此处的国立艺专。在这里,他遇到了终身敬仰的恩师林风眠。尽管在校期间的师生交往只有短暂的一年,但林风眠的教学方式及理念给苏天赐极大的鼓舞。林风眠特别强调个人感受,要求创作忠实于自己,画自己真实感觉到的。
有一次林风眠的女儿蒂娜过生日,苏天赐专门给她画了一幅肖像。林风眠非常欣赏,又请学生为自己画了一幅,名为“四十年代林风眠先生”,此画一直挂在老师家中。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师生二人常分隔两地,但从未间断书信往来,这份可贵的师生情谊一直保持到林风眠去世。
如老师一样,苏天赐非常喜爱印象派之后的西方绘画风格,但也没有忽视文艺复兴前期大师们的作品。同时,他还广泛地从中国古代艺术中汲取丰富营养。正如他所说:“商周铜器、汉墓壁画、画像石、白描、敦煌……波提切利、拉斐尔、安格尔、马奈、梵高、莫迪里阿尼……有如茫茫丛莽,我在其中穿行,若有所得。”抓住线条的核心展现力,通过线条的构成营造一种独立的美感和独特的东方韵味,很早便成为苏天赐的审美追求。渐渐地,苏天赐在油画笔触与国画笔墨之间找到了共性和差异,并将两者糅合为一体,以表达个人感受。
创作于1949年的《黑衣女像》可算是苏天赐早期探索路上的一件里程碑式作品,体现出他用油画传达东方韵味的追求。整件作品采用红与黑的强烈对比,传递作者炽热的情感和人物的静谧气质。椭圆形的面庞和纤细交叉的双手不禁令人想起意大利画家莫迪里阿尼的风格。无论是黑色衣服上露出的浅白花朵,还是背景红中掺白的处理,都借用了佛教壁画的涂色技法,给人一种女神般熠熠生辉的视觉效果。这是27岁的苏天赐多年思索与实践的一次审美小结,也是向导师林风眠交出的一份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