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老兵|在前沿阵地,三千多人潜伏18个小时!
Beijing Daily
“耳畔炮声隆,身边战火熊。书生炼虎胆,无畏更从容。”在西城区军休六所,毛文戎身着军装,胸前佩戴着一排奖章,铿锵有力地吟诵着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创作的小诗,一首接着一首。虽然视力严重下降,但他的目光依然坚定。 从文弱书生,到战场上的密语翻译、火线宣传员,再到成为军报记者、国防科普作家,毛文戎用一生时间,让世人永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精神,向世人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的密码。
毛文戎是湖北人,高三毕业前想到成都去考川大。途中,正赶上解放军部队解放四川。他光荣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军。1950年底,在抗美援朝高潮中,毛文戎跟随部队出川赴朝参战,当时只有17周岁。
“年纪虽不大,一点都不怕!”当时毛文戎留着长分头,还带自来卷,有些文艺青年气质,赴朝前他却主动剃了光头,“万一负伤了,好治好救。”小伙子没有写家信,而是瞒着父母、弟弟妹妹上战场,做好了流血牺牲的精神准备。
部队步行从成都到绵阳,坐着大卡车,越过秦岭来到陕西宝鸡,又坐闷罐火车,一路开进河北沧县,机动待命随时准备入朝。
1951年3月,毛文戎跟随部队到了辽宁丹东,天亮时在车站月台集合,看见隧道里出来一位穿着白色裙装的朝鲜妇女,头顶一个大包袱,手里牵着小女孩浑身脏兮兮的。“看见她们,我心里非常难受。如果不去抗美援朝,我们的家人可能也要逃难啊!”小伙子顿觉身上的行装不重了,加快脚步向前走。
跨过鸭绿江,眼前的朝鲜新义州一片漆黑,与身后灯火通明的丹东形成鲜明对比。
More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