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增改坡道购置设备,老人残疾人出行不再愁
Beijing Daily
“冬残奥会不仅是体育盛会,也给我们的社区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思路。”谈起近几年小区无障碍设施改造的事,朝阳区小关街道民生保障办公室残联事务负责人冉素英感触颇深。从推进楼前无障碍坡道的建设到解决残疾人下楼难题,工作中发现,这些改变不仅残疾人受益,也颇受老年人欢迎。残疾人的无障碍设施改造和小区的适老化改造存在着广泛的交集。
楼前旧有的坡道又窄又陡,在高高的台阶旁,就像个摆设。轮椅折起来,才勉强从窄坡道上顺下去;婴儿车稍宽一点,就只有一个轱辘能着地,推起来跟演杂技似的。惠新里32号楼的无障碍设施现状让居民们真着急,楼里160户居民,无论是残疾人还是老人,对楼前坡道改造的需求都很迫切。该楼的楼门很小,拓宽坡道很难,楼前空间也没有让坡道能延伸的余地。改造的事儿,街道无论怎么论证都很难实现。
近期经过反复斟酌,街道工作人员发现32号楼旁侧有一个疏散通道的小门可以利用起来。通过初步测量,从这个小门延伸出一条坡道,门前空间面积可以满足坡道最大高度与水平长度1比12的基本要求。
“如果顺利的话,本月就可以立项了。”工作人员说,利用这个小门增设坡道解决残疾人、老年人的出行难题,后续工作还有不少。比如从楼侧面的门出来,还需要铺设一条专供轮椅使用的甬道,方便轮椅拐回到正门去。
“北京成为双奥之城,冬残奥会是我们向世界展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契机。”冉素英说,迎接冬残奥会,街道在推进无障碍设施改造方面下了功夫。单元门口坡化146处、楼道内安装扶手175处、安装无障碍设施预约标识168个,在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的同时,各方也积极为那些没有条件改造的居民楼创造条件。
在尚无条件加装电梯的老居民楼里,利用爬楼机解决残疾人出行难题,是北京市各区都在推进的服务项目。这项服务的对象也逐渐从肢体一级、二级残疾人扩大到失能、半失能老人。但是残疾人、老年人在使用这项服务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局限性,比如服务免费使用次数有限、预约难等问题在市民服务热线中时常成为诉求的热点。
小关街道在工作中改换了思路,从购买服务变成了直接购买设备。如今辖区8个社区里,都各配备了一部爬楼机,不但免费使用还立等可取,残疾人、老年人的出行难题迎刃而解。
王安凤阿姨77岁,她很快成为了街道推进无障碍改造工作中的第一批受益者。老人每月都要到医院换尿管,以往子女想把老人抬下没电梯的老楼可没少吃苦。
“我妈双腿肌肉萎缩,无论是背还是抬都配合不了,所以特别吃力。”她的儿子赵先生告诉记者,家人想把绑带缠在老人的腰上,然后几个人合力把她“拎”下楼,但这个办法老人太受罪了。现在有了爬楼机,解决了大问题。跟社区打个招呼填个表,设备就取回来了,使用简单安全性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