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站里点蜡烛,水球变成“乒乓球”!“博士乘组”梦天实验舱开讲
Beijing Daily
昨天15时45分,“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组成的“博士乘组”在轨介绍了新“教室”——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的工作生活场景,展示了一系列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的奇妙科学实验现象。 天地互动的授课模式依旧延续。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陕西省延安市、安徽省桐城市和浙江省宁波市共设5个地面课堂,约2800名学生代表现场听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北京地面课堂所在,也是桂海潮任职的学校。太空“出差”近4个月后,他的学生们再次看到老师上“讲台”。
梦天实验舱集中了空间站最多的科学实验设备,能够提供13个科学实验柜的安装空间。一上课,景海鹏就担任摄像师,通过镜头介绍“教室”。
与问天实验舱不同,梦天实验舱内没有设置睡眠区、卫生区等。它的气闸舱也不是用于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其配备的载荷转移机构像一辆摆渡车,可以与舱外机械臂配合实现货物自动进出舱。在朱杨柱和桂海潮的引领下,镜头聚焦核心区域,两相系统实验柜、流体物理实验柜、在线维修装调实验柜等多台空间科学实验柜逐一露脸。
与地面不同,“教室”里的科学装置不是站在地面上,而是360度地摆放。这是因为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没有上下左右等方位之分,所以镜头中,高温材料实验柜稳稳地“躺”在航天员的头顶。朱杨柱诙谐地把它比作“太空炼丹炉”——炉温可以达到1600摄氏度,能够开展各种新型材料的研究制备。
朱杨柱透露,首批在“炼丹炉”中接受高温考验的材料,已经跟随神舟十五号返回地面。其中,硒化铟半导体材料有非常好的柔性性能,可以任意弯曲和折叠,非常适合制作新型晶体管电子器件,有希望推动半导体技术的进步和升级换代。
More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