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不能用成败简单评价|科创风暴眼](http://img.xinmin.cn/xmwb/2021/11/NEM1_20211105_C0326902766_A3030213.jpg)
科研不能用成败简单评价|科创风暴眼
Xinmin Evening News
癌细胞也能“饿死”,近期,《自然》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癌症学研究让人眼睛一亮。美国科学家团队描述了通过限制热量“饿死”癌细胞的最新线索——饮食模式抑制胰腺癌小鼠模型肿瘤生长的独特机制。研究团队还分析了1165名胰腺癌患者的饮食模式与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初步发现显示,脂肪含量高、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的饮食可能与患者生存时间更长有关。
毫无疑问,这是一项颇有意义的研究。然而,却有一问:它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如果拿它去评奖,能获奖吗?毕竟,不是所有的癌症患者都适合“饥饿疗法”。把这项研究转化为药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还面临着失败。由此,联想到了科研的评价机制。 我国的科研评价机制一直受到诟病。今年,国家提出了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改革意见,明确提出基础研究成果以同行评议为主;应用研究成果以行业用户和社会评价为主;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成果,以用户评价、市场检验和第三方评价为主。对此,学者李侠撰文认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并不如预想的那么容易。李侠举例,拿基础研究成果所依托的同行评议来说,在实际操作中就面临问题,在某个高度细分的领域,同行评价几乎处于透明状态,如何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饿死”癌细胞的研究如果去评比,也有问题,它该属于哪个范畴? 科学研究、科技成果真需要那么多的评价吗?有的研究成果,看似现在无用,也许几十年后对某一技术推动起到决定性作用。有的基础实验,一再失败,却可能对将来的某个突破性成果带来了启示。如此种种,又该如何去评价?能有标准吗?真正的科学研究其实不应该划分标准,画地为牢,因为这样,往往束缚了科学家的手脚。科学发现、科研成果也并非都是立竿见影的。看看诺贝尔的获奖者,个个白发苍苍,他们获奖,往往是因为几十年前的研究。 有人会说,总得有个评价机制吧。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有项政策,凡聘请来的教授每人每年都有划定的科研经费,钱怎么花,教授说了算,不需要论文之类的“回报”。学校的评价机制就是,聘用之前,考查教授的学术背景。 科研是条漫漫长路,不能用简单的成功与失败去评价。如果评价机制过于具体,滋生了功利,反倒违背了科研本身。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