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也需“第一桶金” 看上海如何点“金”科学人生
Xinmin Evening News
今天(12月1日)上午,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上海科技创新成绩单再一次高分亮相——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重大原创性基础研究类项目“摘金夺银”,自然科学类成果获奖占比从2018年的9.7%上升至2020年的17.1%;最新揭晓的新科两院院士榜单中,上海地区新增中外籍院士数量,名列全国榜首。而一个月前揭晓的国家科技奖励最高荣誉榜上,上海同时捧回了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三大奖的一等奖,20年来首次实现“金花齐放”……频频迎来高光时刻的背后,蕴藏着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不断夯实的“夺金”密码。
体系化人才培育
给科研人员“第一桶金”
我们已经很习惯将钱袋绑定微信、支付宝,这份放心来自于同济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蒋昌俊在网络支付安全领域“三十年如一日”的耕耘;如何才能让大城市的“生命线工程”在地震中免遭重创,中科院院士李杰给出了“方程式”;新科院士吴明红,则是一位环保领域的跨界先锋,她用核技术守护青山绿水,在国际上首次揭示和阐明难降解污染物的辐射降解机制……翻看今年新增上海院士的科研履历,来自科学大千世界的他们,不约而同在上海获得过科研生涯的“第一桶金”——上海今年新晋11位两院院士中,有9人曾先后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占比高达81.82%。
对创业者来说,“第一桶金”意味着走向成功的起点;对科技人才来说,同样需要有含金量的起点。在上海,恰恰有一项与院士科研生涯几乎同龄的资助计划——自1991年以来,上海市科委设立的“启明星”计划,已经为来自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3000余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送上“第一桶金”。“初出茅庐的青年科技人员,搭建团队、组建实验室、开启研究方向,都是全新的开始,谁来帮忙扶一把?”吴明红、范先群、俞飚……当院士们还是面庞青葱的年轻人,寂寂无名的科技工作者时,都拥有过一盏“启明灯”——入选上海“启明星”计划。
至今,“启明星”人才计划已经走出了20位两院院士,有209人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7人入选国家优秀青年。特别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来,“启明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已经成为上海科技人才培育的一块“金字招牌”。正如启明星协会第六届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院士所说,“启明星是青年科技工作者探索之路的微光,追梦之行的力量。”
如果说“启明星”给了青年科技工作者迈出成功第一步的勇气和信心,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上海市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以及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则连缀成科技人才的成长灯塔,一程程照亮了大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之路。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石谦研究员告诉记者,上海已经形成了梯度布局、结构合理、各有侧重、较为完整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上海科技人才培养还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科技人才培育重心,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高地,充分发挥医学及生命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化学科学等基础优势学科,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石。
基础科研持续加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