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子涧中觅古迹](https://bjrbdzb--bjd--com--cn--ca49c18pd.3pco.ourwebpicvip.com/bjwb/mobile/2022/20220329/20220329_027/20220329_027_25446.jpg)
禾子涧中觅古迹
Beijing Daily
群山环抱的禾子涧村隶属于昌平区流村镇,是京西北一个在传说中发展起来的古村落。禾子涧村前的那条山间公路叫禾子涧路,路边有一处观景平台——北齐岭观景台。北齐岭又称北祁岭、北西岭,我觉得北齐岭这个名称更贴切,因为海拔上千米的山岭上残留着北齐长城遗迹。北齐长城是万里长城北京段最古老的长城,修筑于公元550年至577年。 一段古长城,一个古村落,禾子涧所在的大西山,流传着许多与之有关的故事。
有资料显示,这段北齐长城遗迹的始建年代可以追溯到战国末期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秦统一六国后,大规模构筑长城防御体系,这段长城被重修。到了南北朝时期,北齐开国皇帝高洋为防御突厥、柔然、契丹等入侵,多次下令修筑长城,工程规模仅次于秦,北齐岭长城再度重修。现在,北齐岭上的长城遗迹,便是这个时期留下的。
镌刻着“北齐岭观景台”字样的石头旁边,有两块低矮的白底绿字的方形石碑,一块上面的文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城——明前长城流村南段”。另一块上面的文字以《明前长城流村南段》为题,对这段古长城进行了简要介绍。内容如下:“位于流村镇域内,呈南北走向,沿山脊而建,南端接门头沟境,北端接明长城流村镇段。其西侧分别有禾子涧村、老峪沟村和马刨泉村,其东侧有溜石港村。此段长城大约修筑于北齐时期(550—577),全长23.5千米,其中三分之二有墙体遗存,三分之一为山险。因其建筑年代较早,墙体遗迹呈垄状依附在山脊上,皆为就近毛石堆砌。此点名北齐岭,禾子涧路从这里经过并与这道长城形成十字交叉,在山口两侧可见明显的墙体遗存分别向两边延伸,是北齐长城较长的一段遗存。”
观景台边缘修建有长城造型的墙垛,象征性地将平台与山涧隔开。一位穿登山鞋、冲锋衣,背双肩背包、手持登山杖的壮汉在背风处晒暖,看上去有点疲惫。“山上有长城吗?”我搭讪道。“这儿上去的长城早就塌了。”他说,继而又调侃道,“被孟姜女哭塌的。”他告诉我,他经常在这一带登山,对这里的每一座山都熟悉。北齐岭是个欣赏和拍摄日出、日落、云海、星空的好地方,但已经看不到北齐长城了。有的地方还有遗迹,但普通人看不出眉目,除非你是考古专家。可以看到的是明长城,禾子涧村后山上的明长城依然气势磅礴。
历朝历代频繁修筑长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长城可以御敌,却无法主宰一个王朝的兴衰。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的顾炎武,曾对以居庸关、八达岭、古北口、喜峰口等关隘为代表的明长城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结论为:“地非不险,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粮非不足也”,但明朝还是灭亡了。那么,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顾炎武说:“国法不行,人心去也。”
可见,就天下兴亡而言,人心才是最好的长城。人心在,则天下兴;人心去,则天下亡。历史上的朝代更迭,无不在人心得失中沉浮。
站在禾子涧村口往北边的山上看,有座突兀的山峰形似鸡冠,故名鸡冠山。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有人在山上显眼处用石头垒成一列白色大字,内容均是当时的革命标语,在黑褐色的山峦间显得格外醒目。自从有了这些字,山名就改成了“万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