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在北京,为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非遗”行业?
Beijing Daily
前不久,一部《灌篮高手》大电影让无数“80后”“90后”大呼“青春回来了”。与此同时,一位“95后”已不知为他的新作“灌篮高手”熬了几个通宵。他叫郎佳子彧,是国家级非遗“面人郎”第三代传人。年纪轻轻投身非遗行业,郎佳子彧靠的不只是热情和责任,其背后依托的是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政府推动。近年来,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多方位连接,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的目光,深度融入他们的生活。
潮流卫衣、牛仔裤,搭配干净利索的短发,如果不说,很难想象郎佳子彧是一位非遗从业者。而他的祖父,就是冰心曾拜访过的“面人郎”郎绍安。
从四岁学艺到如今,郎佳子彧捏了二十多年面塑。他的作品架上,摆着可爱俏皮的“冰墩墩”“雪容融”,桀骜不驯的“黑眼圈”哪吒,又“燃”又帅的灌篮高手……每一个,都是流量产品。
“这是我和团队的共识,根据潮流和热点,会抓紧推出相应的作品,通过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展示。”
让传统面塑紧跟热点,是这位“95后”非遗从业者推广、传承的核心。在各种网络平台上,郎佳子彧的粉丝量超过200万。短视频十几万点赞是常事,粉丝们说得最多的,是一个“酷”字。
“想要让年轻人买账,除了紧跟热点,手艺也得不断开拓。我现在的作品就是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入西方雕塑、工艺美术的手法,让面塑人物更像手办。”郎佳子彧说。
说来风轻云淡,可摸索的过程却异常痛苦,问计于父亲和祖父,得到的回答是:“手艺我们替你把关,点子找同龄人碰。”
郎佳子彧拉着自己学传播学、艺术设计的同学成立了小团队。每天,几位“95后”都要来几场头脑风暴,卡通、动漫、新闻就此成为创作灵感的源泉。
除了创作,郎佳子彧还能把非遗故事讲得特别有趣。与刻板印象中正襟危坐、老范儿十足的传承人不同,他的形象和讲述方式同样新潮。
More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