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前,生活在北京的外国人他们怎么描述碧云寺的清凉?
Beijing Daily
赤日炎炎的时节,北京人纷纷乘车或驾车外出避暑,除了承德和北戴河这些传统的旅游胜地外,京郊一些坐拥深山古潭的景点也都人满为患……这在一百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因为那时由于交通不便,景点稀少,加上普通百姓生活拮据,“出游避暑”对于绝大多数北京人是个不存在的词汇。就连那些比较富裕的在京外国人,可选择的地点也少之又少。笔者查询一些相关的回忆录,发现一到七八月间,他们大约会去往一个共同的地方——西山碧云寺。 上个世纪20年代出版的《燕京胜迹》一书中的碧云寺近景
一 外国人笔下的“北京之热” 百年前,老北京的城市绿化几近于无,除了一些特殊家庭能买得起天然冰室内降温外,大多数家庭一到暑天只能生熬,那热起来真的是可以要人命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跟随英国使团入京的医生芮尼,在日记中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对北京暑热的真实记录:7月2日起“热浪迫得人喘不过气来,室内气温是华氏94度(摄氏34.5度),而室外在阳光下的温度竟高达华氏112度(摄氏44度)”。7月6日他前往醇亲王府,但王府的屋子里同样“酷热逼人,使人喘不过气”,芮尼实在待不下去,便逃出王府回自己住的地方,“在路途上,日头十分猛烈,照射下来的温度高达华氏113度(摄氏45度),所有拿扇的人都拼命地摇,以求一点凉快”,从这一天起,他观察到京城里的发热病和神经痛症有所增加,“有几个晚上天气热得使人不能入睡,在仅有的睡眠中,也并非睡得安宁”。到了7月15日,“高温依然没有消散的迹象”。芮尼和一个叫邓特的朋友聊天,邓特在中国生活多年,在一些炎热的以“火炉”而著称的城市待过,但是他说自己“从未经历过像北京这样热”,热得夜里根本无法入睡,连续几天只能在天亮时稍微眯一会儿。“连雀鸟都感受到这个高温,它们飞进院子里的篷席下栖息,而从它们张开嘴的神态,可知它们正在喘气”。More Related News

2月4日,同程旅行发布《2025春节假期旅行消费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5年春节,中国游客通过中转联运等方式开启了更聪明的团圆之旅,为了追求极致性价比,部分游客在返程途中选择在境外城市中转实现“跨境返岗”。从一二线城市回到低线城市的返乡大军,带动了家乡酒店的消费。同程旅行数据显示,2025春节假期期间,部分县城的中高端酒店预订热度较平日上涨超过四成。 2025春节期间,新一代出境游客不再满足于传统热门的日韩和“新马泰”,他们勇闯北极圈,让俄罗斯、北欧、日本的“十八线小城”也开启了“春运模式”。同程旅行数据显示,冰岛雷克雅未克、挪威奥斯陆、日本札幌等小众出境游目的地的机票预订热度同比增长超过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