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元电影市场起波澜 高票价该由谁背锅?
China Daily
“电影票定价权分上下限,下限通常掌握在(制)片方手中,也就是发行价;上限掌握在影院手中,观众买票的价格就是电影票价的上限。但多位影院从业者向记者表示,目前并没有按照上述《意见》执行,电影票售价没有上限规定,一张票无论是售价100元还是售价500元,都是市场行为。
吃完元宵,春节才算真的过完了。然而,对电影行业来说,是在喜忧交织中重新踏上了新一年的征程。刚刚过去的春节档,有《长津湖之水门桥》的惊喜,也有《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的逆袭,更有为张艺谋《狙击手》补张票的情怀,然而观众对高票价的吐槽却更能引起共鸣。
今年电影市场开局充满争议。截至2月14日,大年初一以来全国票房收入约89.11亿元(含服务费),与去年农历同期(2月12日至2月25日)相比下降23.51%。
在诸多复盘中,高票价被看作是今年春节期间票房下滑的“祸首”。大年初一,全国平均票价为56.1元,同比增长12.5%。尽管此后十几天中,三部电影紧急宣布降价,票价下调至与去年同期持平。但市场对“票价贵”的抱怨一直持续到元宵节,在此期间,约5500万观众流失。
虎年开局焦灼之下,电影市场能回暖吗?担忧已经显现。2月7日,年后第一个交易日,A股影视板块集体下挫,包括慈文传媒、当代文体、万达电影、上海电影等在内的10多家影视公司单日跌幅均超过5%。
电影票房下滑,是高票价惹的祸吗?春节假期后,记者与多位电影产业从业者深入交流,试图多角度剖析票价在中国电影崛起中承担的角色,探讨高票价背后的迷雾。
谁在推高电影票价?
2月15日,中消协发布的《春节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显示,在1月31日(除夕)至2月7日(正月初七)共计8天监测期内,中消协共收集“春节”相关“消费维权”类信息11776503条。其中,有关电影类负面信息205819条,主要指向票价方面。今年春节档平均票价再创新高,许多有观影意愿的消费者,因高票价望而却步。
不仅是春节档,过去五年电影票价整体呈上涨态势。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1年的全年电影票均价分别为34.4元、35.3元、37.1元、37元、40.3元;同期,观影人次分别为16.24亿、17.18亿、17.28亿、5.49亿、11.67亿。
一部电影,从选定、修改内容脚本,组建投资团队开始计算,经历制片方拍摄制作、发行团队宣传分发、影院排片上映等环节,在一切顺利的前提下,周期至少为2年。这一链条涉及的多个参与方,都与电影票的最终定价相关。那么,票价上涨的背后,谁扮演着关键性角色?
“电影票定价权分上下限,下限通常掌握在(制)片方手中,也就是发行价;上限掌握在影院手中,观众买票的价格就是电影票价的上限。”一位北方地区影城经理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售价的制定有几个参考要素,包括影院品牌标准、影片播放时间、影厅大小和银幕规格等,“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同一个地区同一部电影在不同影院的售价不同”。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2012年,广电总局电影局曾向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发出《关于进一步规范电影市场票务管理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将全国分成若干类地区,分别制定指导票价,该价格为一部影片在各类地区的最高零售票价。3D、IMAX等其他制式影片的票价可在此基础上上浮一定比例,但最高上浮比例不超过指导票价的50%,VIP影厅的上浮比例则需向当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