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三位北京法官讲述“底线”
Beijing Daily
很多从未踏进过法院大门的读者不了解法官的生活是不是和电视上的一样?当法官们跟记者聊起自己的经历、感受,记者才知道,他们和电视剧《底线》中的人物是相似的。
断案时的压力和纠结 近十年不止一次出现过
追债、辱母、杀人……《底线》开篇“雷星宇案”一上来就紧紧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在随后的“女主播猝死案”“职场性骚扰案”等一系列反映社会热点的案件中,剧中法官一次次面红耳赤的争辩,都让观众看到了一纸判决的背后,法官们在法律框架内兼顾情理法、探求公正的艰难。
北京房山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董杰真有一种亲历的感觉。剧中法官宋羽菲断案时的压力和纠结,他在近十年的刑事审判工作中不止一次地出现过。
一起故意伤害案,妻子出轨,丈夫在自己家与妻子的出轨对象互殴,一顿拳打脚踢之下,导致对方重伤二级。接触案件后,董杰发现,尽管被告人是最先动手的那个,且在互殴中下手不轻,却也有很多“情有可原”。
当天,被告人是和孩子一起回家的,无意间撞破了难堪的场面。激愤之下,被告人先动了手。对方一边还手,一边言语挑衅,进一步激化了矛盾。事后,被告人主动投案自首。
我国刑法对故意伤害罪的规定是,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但考虑到被害人对案件的发生存在过错,被告人有自首的法定从宽情节,到案后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积极赔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并且获得了谅解,最终,法院依法从宽处罚,以故意伤害罪判处被告人缓刑。
为了这个判决,董杰纠结了很长时间。“这个案子我们内部也争论了很久,最后是提交审委会讨论决定的。慎之又慎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到准确定罪量刑。”董杰说,刑事审判既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作出判决,又要兼顾情、理、法,将法律的专业判断与社会大众朴素的情感认知相融合。“法律毕竟是社会科学,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则,所以也得考虑社会大众的接受度,所谓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就是从这儿体现出来的。”
现实中,同一个案事件总会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往往关注度越高,声音越嘈杂,这也是法官判案压力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董杰笑称自己“压力经常有,头发都快掉没了”,但多年的审判经验也让他找到了自我和解的办法——“判案子只要无愧于心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