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不落幕的博物馆之城](https://bjrbdzb--bjd--com--cn--0171859ca49c1.wsipv6.com/bjrb/mobile/2022/20220528/20220528_001/20220528_001_52542.jpg)
点亮不落幕的博物馆之城
Beijing Daily
1912年,北京第一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在国子监“诞生”,110载岁月更迭,一幅纵横有序、经纬交织的博物馆地图徐徐铺开,到2021年底,本市已拥有204家备案博物馆,成为世界上拥有博物馆资源最多的城市之一。 从“1”到“204”,本市博物馆之城建设全方位开启,多层次、全类型、广布局的博物馆集群逐步形成,点亮首都这座不落幕的城市全域博物馆。
北京首个博物馆的“诞生地”国子监街上,走出了首都博物馆。从1981年原馆址孔庙对外开放,到2006年西长安街延长线上的新馆正式开馆,再到今年3月部分展厅暂别观众进行全面改陈提升……这座国家一级综合类博物馆已经陪伴市民走过41个年头。
暂别,是为了更惊艳的亮相。
大运河畔,一座镶嵌在城市森海中的“运河之舟”已亮出“古韵风帆”。这座备受瞩目的大运河博物馆(首博东馆)已进入外装和屋面收尾阶段,预计今年年底竣工,2023年底具备开放条件。届时,首博本馆基本陈列将同步上新,与东馆配合诠释“都”与“城”的关系。
“两馆展陈既珠联璧合,又各具特色。”首博东馆建设办主任张宇介绍,首博本馆展陈以“都”为核心,聚焦北京建都史,东馆则以“城”为核心,将北京城的历史发展脉络与大运河文化有机结合,向世界讲好大运河故事、北京故事。
初现芳容的大运河博物馆,主楼和观众共享大厅一南一北,造型对应一帆一船,其间一条水街穿过,绘出古代运河图景。未来,这里将集藏品库房、陈列展览、文保修复等博物馆基本功能及开放式展陈、社会教育、文创配套服务等多元化服务功能于一体。张宇说,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设计者的巧思:观众穿行水街时,还可以通过玻璃幕墙看到博物馆内部,水街在夜间也开放,形成一个“永不落幕的展区”。
约3.2万平方米的展陈空间,不同区域的主题已经定了:基本陈列立足大运河与北京城的密切关系,展示北京的山川形胜、人居历史、城市变迁与发展沿革;专题展览分为若干系列,每个系列围绕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等常换常新;体验式开放展示区融合人文、休闲、科技等要素,馆内还设有文保展示区,丰富观众参观体验。
看着规划中的新馆一天天落成,静待“启航”,张宇和同事们满怀期待:“我们将为观众呈现更多元、更灵活的博物馆。”
首博和大运河博物馆,是本市立足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布局特征,推动形成地标性大型博物馆群落的一个缩影。中国长城博物馆、北京奥运博物馆、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博物馆……近两年,一批独具首都特色的现代化博物馆提速建设,博物馆之城轮廓肌理不断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