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军机大臣瞿鸿禨之子谈北京掌故,可读可信,颇富意趣!](https://bjrbdzb--bjd--com--cn--01057tkca49c1.wsipv6.com/bjwb/mobile/2022/20221021/20221021_021/20221021_021_21270.jpg)
清末军机大臣瞿鸿禨之子谈北京掌故,可读可信,颇富意趣!
Beijing Daily
《北京味儿》是近现代著名学者瞿宣颖先生谈北京掌故文章合集。瞿氏出身旧家大族,是清末军机大臣瞿鸿禨之子,曾久居北京,深谙朝章典故、京华旧事。其所述掌故多有所本,可读可信。所撰内容涉及旧京衣食住行、名胜古迹、年节习俗、社会状况、历史沿革等方方面面,颇富意趣。
●北京掌故
北京这座城,既古也新。她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自辽会同元年(938年)定“幽州”为陪都以来,北京作为首都的历史已超过一千年。她见证了王朝兴替,帝制终结,也经历着改革开放与高速发展。
要想知道一座城市的进步,就不可不追想过去。北京城的详细发展史,包罗万象:历史沿革、典章制度、文物考古、城池宫阙、市井风俗、风味饮食、旧巷胡同、旧京书业、地方文献……可以说,从封建故都到国际大都市,北京的变化渗透在方方面面。这其中包含的很多事件,史书中未及记载,或是已经遗失,需要通过民间考证进行补遗,瞿宣颖所作的“掌故”工作便是如此。
瞿宣颖是有“善化相国”之称的清末军机大臣瞿鸿禨之子,幼时在京读书,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精诗词书画,尤擅文史掌故。他27岁进入北洋政府,曾先后任政事堂(国务院)印铸局局长、国史编纂处处长、河北省通志馆馆长。《北京味儿》书的整理者、作家侯磊在代后序中称瞿宣颖为“北平史官”恰如其分。
瞿宣颖居京时间共二十余年,对“老北京”有着直观的感受,加之长期的史学研究与严谨考证,各种掌故信手拈来,让《北京味儿》读起来既有趣又有益。他早期用文言文写作,后常文白夹杂,因而多生僻字与典故,带来些许阅读难度。但文章内容之丰富,又让人欲罢不能。展读每一个小篇章,都能有新发现与新惊喜,连缀起来便合观了京城变迁。
●北京味儿
地方之风情,往往在于市井,市井中最有滋味的,当属特色吃食。小时候对北京吃食印象深的是糖葫芦,还有春节庙会的糕点小吃,再有就是烤鸭和冬储大白菜。读着《北京味儿》,又唤起了这些回忆。若论饮食,南北方差异自古有之,北京承蒙古风俗,喜欢奶制品,南方人则见之蹙眉,而糖葫芦则是南北通喜的食物,“竹签贯蒲陶、山药、海棠果、山里红等物,蘸以冰糖,甜脆而凉,冬夜食之,颇能爽口”,时至今日,看到店里有卖糖葫芦,也总想买上一根,人们对糖葫芦之爱,也是延续至今了。至于冬储白菜,则是由于“北方霜早寒深,宜冬季无蔬菜可食”,白菜中“黄芽白”品种,“得霜愈重,则愈甘美”,到春天反而索然无味了,也不知当年家人储的是不是这种“黄芽白”。
而北京的独特之处,亦在于靠近“皇城”。无论是建置、风俗还是北京人的性格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