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圆明园荟萃花草名木,这里的牡丹是帝后赏花的绝佳首选
Beijing Daily
鼎盛时期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等部分组成。从清代康熙年间开始兴建,经过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共一百五十多年的经营,园内平地造园、广植树木花卉,出现了百花齐放、珍禽飞舞的奇妙景观,堪称当时的皇家植物园和珍稀动物园。
清代,圆明园内仅是以植物为名的地名就达数十处,比如牡丹台、竹子院、梧桐院、杏花村、桃花坞、芰荷香、君子轩、松风萝月以及深柳读书堂等,由此可见植物种植之广。园内珍稀动物更是繁多,里面有白猿、麋鹿、朱鹮、仙鹤、孔雀以及天鹅等,据史料记载,仅西洋楼养雀笼一处,就有400多只鸟。
圆明园里有四时不尽的繁花、蓊郁葱茏的绿树,再加上潺潺流水和鸟语禽鸣,共同交织成一幅极为少见的大自然美景,真是“二十四番风信咸宜,三百六十日花开竞放”。
看到这里,很多读者会想,作为皇家园林,是谁负责营建及管理呢?具体营建是圆明园的“钦派工程处”,而管理则是总管事务大臣。据《清代档案史料——圆明园》记载:雍正时期即在圆明园常设“钦派工程处”,而工程处直接受总管事务大臣管辖。皇帝钦派总管事务大臣兼理园务,总管事务大臣负责掌管圆明园的一切事宜,包括审查样式房的建筑设计、传达皇帝旨意、监督施工状况、核销工料以及园林绿化等。
根据这份资料,乾隆时期改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廓然大公,就是圆明园“钦派工程处”执行,整个工程由总理事务大臣三和(官至工部尚书、内大臣等职)负责。
廓然大公景区早在圆明园之前就已建成,雍正四年(1726年)对此景有所增建,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行大规模改建,模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整个景区的中心由丰富的叠石、游廊、山亭、树木组成,既有皇家园林的庄重大气,又不乏江南园林的雅致天然。
在《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中,乾隆在其诗《廓然大公》中这样注释道:“平冈回合,山禽渚鸟远近相呼。后凿曲池,有蒲菡萏。长夏高启北窗,水香拂拂,真足开豁襟颜。”由此可见廓然大公的美景。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廓然大公改建工程的重要,清廷对工程管理十分严格,他们在对廓然大公工程进行复查时,发现不少问题。乾隆皇帝将承办此次工程监督的寅著等杖打四十并罚俸六个月,总管事务大臣三和,也依照疏忽罪罚俸三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