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朴的家风 善良的双亲
Beijing Daily
只要说起家风,我就会想起已经去世多年的可亲可敬的父母双亲。 我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并一直在北京站前街的胡同里居住生活多年。
虽然父母没有明确说过家风这个话题,但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日常生活中给我们做出了好的榜样,给我们灌输了淳朴厚道的家风,那就是心地善良、助人为乐。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父亲很是严厉、不苟言笑,我甚至有点怕他。
但因为一件小事,我转变了对父亲的看法。
那时父亲每天下班都会从报童手里买一份《北京晚报》回家。当时经常有一些胸前挎着帆布兜子、十来岁的男孩,走街串巷卖报纸,这些报童很辛苦,白天卖日报,晚上卖晚报,挣一点微薄的收入以贴补家用。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都不高,穷人的孩子更是早当家。
有一个冬天的晚上,父亲下班回家,手里除了一张《北京晚报》外,还买了一大摞《北京日报》,我们正在诧异,父亲道出了原委。原来父亲下班回家的路上,天已经很晚了,路过一个电线杆子,看到昏黄的路灯下,瑟瑟的寒风中,一个小男孩还在吆喝白天没卖完的日报。父亲想这孩子卖不完就挣不着钱,回不了家,天这么冷怪让人心疼的,于是就把剩下的日报都买了,父亲很感慨地对母亲说:“咱们能帮点就帮点吧!虽然少了几天的菜钱,但心里踏实。”
那时我家住的大院里有十几户人家,只有一个电表,一个水龙头,每个月各户轮流值日计算水费、电费,此事很劳神、很繁琐,算不好还得罪人。
父亲对算账非常精通,不用纸笔,不用算盘,就能算得分毫不差,靠的是“口捻账”,邻居们很是佩服。于是好多家不论是值日还是购物,都来找父亲帮忙算账,有时吃饭也难能消停,父亲才吃一半撂下筷子就帮忙,嘴里还是那句话:“能帮就帮点吧!不费多大事儿。”
More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