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兆骞:半个世纪前的体育往事](https://bjrbdzb--bjd--com--cn--ca49c18pd.3pco.ourwebpicvip.com/bjwb/mobile/2022/20220225/20220225_025/20220225_025_1782.jpg)
汪兆骞:半个世纪前的体育往事
Beijing Daily
去年下半年,汪兆骞老先生搬家了,从马甸搬到了东直门。楼下是人声鼎沸的大型商场,打开门,却是一间清静雅居。靠着客厅明亮的窗户,安放了一张宽大的餐桌,每天,他就在这里工作。 对这个新居,汪老感到十分满意。地段好是一方面,而且,“离工人体育馆近啊,走路五分钟就过去了,等改造竣工以后,就能经常去看比赛了”——作为资深的体育迷,观看赛事是他自年轻时以来的长期爱好。他今年81岁了,头发一丝丝白了,精神头依然健旺,每天坚持伏案工作六小时,近些年一本接一本地出书,速度之快、记忆力之强令年轻人也自叹弗如。问他如何做到,汪老讲起了他和体育之间的不解之缘。
汪兆骞,学者、作家、文学评论家,生于1941年,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编审,《当代》杂志副主编。著有《民国清流》系列、《文坛亦江湖:大师们的相重与相轻》《往事流光》《文学即人学:诺贝尔文学奖百年群星闪耀时》《启幕:中国当代文学与文人》《别来沧海事:我的租界往事》等多部作品。
虽然汪兆骞后来从事的是文化工作,但“武”也丝毫不落下风,很小就展现出运动天赋。“学校运动会上我给我们班争荣誉,百米第一、跳远第一、跳高第二、游泳第一,三大球三小球也没有不会的,是排球校队队长,篮球打到区队……”一项项历数起学生时代的骄人“战绩”,他脸上溢满年轻人一般的光辉。
即便到寒冬,运动也不耽误。汪老的童年在天津度过,很小就学会了游泳和滑冰,能在海河里游来回。也和所有小孩子一样爱玩,常常背着大人偷偷游野泳,到了冬天,水一上冻,就是滑野冰了。当物色到一块合适的冰面,小伙伴们便带上抹布和笤帚,先去将其打扫干净,以免石头沙土磨坏了冰刀。虽然场地欠佳,却是开启滑冰生涯的重要基础——孩子们虽小,却也讲“面子”,只有先在野冰上学会了,才好意思正式上冰场滑,不然“一个大马趴一个屁股蹲儿,尽出洋相”。汪兆骞自己也是在野冰上学会滑冰的,秉承着出色的运动天赋,很快就滑得相当好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汪兆骞初中毕业后随家来北京,住在灯市口附近的遂安伯胡同,还滑过几次野冰。一般是跟胡同里的孩子们一起出朝阳门外,那里有许多砖窑坑,冬天积水冻瓷实了,是个滑冰的好地方。不过多数时候,天寒地冻,都是在家附近找乐子。胡同里冬天没什么玩的,不甘寂寞的孩子们却主意多多。遂安伯胡同与西石槽胡同相交处,有一块挺宽敞的空地,孩子们平时在那里踢足球,到了冬天,大家一齐动手,在空地上围土放水,待冻起结结实实的一层冰,就变成了一块小冰场,可以在上面玩“打冰出溜儿”,花样百出。汪老笑说,这可是当年北京一景。那时北京冬天比现在冷得多,风大雪大,出门都得棉袄棉裤棉鞋棉帽全副武装,可尽管如此,一玩起来,热情丝毫也挡不住。
汪家在遂安伯胡同住到2000年。至今谈起胡同生活,汪老始终带着怀念的语气。他回忆说,那时邻里关系十分亲密,过年时孩子们串着门去各家磕头拜年,到自己家来,母亲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压岁钱,每人发五毛,在当时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笔“巨款”。到元宵节,大家纷纷把自己做的灯笼提出来,比比谁的好看,十几盏灯游走在漆黑的胡同里,光明温暖。
胡同里地方狭窄,要想玩得痛快,就骑上自行车,呼朋引伴,去什刹海打冰球。一群年轻男孩子,冰球鞋用鞋带绑着挂在肩上,一手骑车,一手扛着弯头的冰球杆,在街上格外引人注目。
那时,什刹海冰场上滑冰、打冰球的人不少,有些玩得好的还小有名气。也有去北海的,但北海冰面上土太多,费冰刀——汪兆骞清楚记得,当时找人用电动砂轮磨一次冰刀要三块钱,大家一般都舍不得。新磨好的冰刀棱角分明,蹬在脚上,拐弯、急停都好使,像他这样动作灵活多变的,就能给众人表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