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调查中国医疗器械采购市场,寻求市场准入平等
Voice of America
据《彭博社》报道,由于对中国医疗器械采购政策的持续关注,欧盟委员会即将启动针对中国医疗器械采购市场的调查。这一调查将标志着欧盟首次启用国际采购工具(IPI),该工具旨在打开对欧盟企业封闭的盈利性采购市场,增强双边贸易的互惠性。
观察人士表示,此举可能进一步加剧欧盟与中国之间已经紧张的贸易关系。
IPI工具于2022年6月通过,此次是其首次被动用。该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应对欧盟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面临的市场准入障碍,特别是在那些对外国直接投资有限制的国家。欧盟的目标是通过这一工具,迫使那些封闭市场的国家开放,确保欧盟企业能够在全球采购市场上公平竞争。
中欧贸易缺乏互惠性
据《南华早报》报道,此次调查的焦点是评估中国政策是否不公正地偏袒国内供应商,从而限制欧洲企业参与中国的公共采购项目。如果调查发现存在不公平的市场准入障碍,根据IPI的规定,中国公司可能会在欧盟单一市场的招标申请中被降级,或被完全排除在外。
根据欧盟的观点,中国政府近年来强化了对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控制,尤其是通过2015年国务院的决策以及随后各省采取的进一步措施,这些措施明显倾向于支持本土制造商。
例如,《彭博社》披露,安徽省等地的政策促进了地方企业向医院供应设备的机会。这一政策导向是中国更广泛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旨在到2025年之前在关键行业中提升国内产业的市场份额。
而对于生产“核心医疗器械组件”的中国公司,中国政府的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85%的国内市场份额,而对于高端设备,目标市场份额为70%。这个目标在欧盟看来,不仅限制了欧洲公司的市场准入,而且威胁到了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和创新环境。
欧盟竞争事务专员玛格丽特-维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指出,尽管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相对自由地参与公共采购,但欧洲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准入却受到限制。
维斯塔格表示:“这里没有互惠性 — 实际上中国市场对欧洲生产商是封闭的。”她强调,拥有IPI这样的工具至关重要,因为它建立在“互惠”的理念上。
然而,中方对此说法表示不满。中国官媒《环球时报》说,在政府公共采购方面,中欧双方一直“保持沟通”。中方指出,在去年9月举行的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中,双方讨论了医疗器械方面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