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写序成名著 一篇“序言”带来的序言往复
Beijing Daily
说起序言,一点也不稀奇。我们读过的书籍,几乎本本有序,且置于书前,翻开即是。序言篇幅,一般不长,长了影响人们阅读正文的急切,易被读者嫌弃。可万事有例外。有作序言者如梁启超,写作时激情汹涌,下笔不能休,把序言写得与正文字数相当,不好搁在他人书前,只能独立成册,另作短序完成任务;自己独立成册的“序言”,又反转来请著书者作序,自己再为这篇“序言”自序,并再一再二……着实堪称序言史(假若有“史”的话)上一道奇观。今年是梁启超诞辰150周年,想起这段文坛趣事,故忍不住想要写作记述一番。
一
1920年,担任过保定军校校长等职,我国有名的军事家蒋百里(名方震),在与梁启超等游历欧洲后,深感文艺复兴对欧洲文化艺术以及社会的巨大影响,回国后,他撰述出一部《欧洲文艺复兴史》,希望能对中国的文化发展有所贡献。在游欧途中,蒋百里常常对人说:我这次游历,就是为着求取光明(“吾此行将求曙光”)。同行者多次打趣他:光明求得没有?一直到将回国之际,蒋百里才正色回答:寻得了。人们问寻到什么?蒋百里不答。回国不久,蒋百里就拿出了这部著述。
书交梁启超读后,他评述说:“及读此书,见其论欧洲文艺复兴所得之结果二:‘一曰人之发现,二曰世界之发现。’意者(蒋)百里之得‘曙光’,其亦新有所发现于此二者耶?”蒋百里认为欧洲文艺复兴的结果,一是人的觉醒,再是开阔了对世界、社会、文化艺术、自然万物的认知眼界。梁启超认为,这大约即是蒋百里寻到的,对我国有益的文化“曙光”。
《欧洲文艺复兴史》完成后,因为一同游历,道途中相互讨论启发。蒋百里希望有相同认知的梁启超来为此书写一篇序言。梁启超读过此书后,也大感兴趣,他对蒋百里说:所谓文艺复兴,是由复古而达到文艺解放,如果这样判断无误的话,我国清代的学术情形,也十分类似。那么我来分析一下我国清代的学术情况(近似我国文艺复兴),且比较一下此过程中不如他人的缘由,(作为序言)可以吗?蒋百里立即回应:好!
清代学术,是梁启超精神濡染、思想接续,并亲身参与创造的内容。这阶段的学术情形,他了然于胸,且由于游历欧洲时见到的社会及文化艺术现实,两方冲撞,便有了“下笔不能自休”的创作波潮。一连十五天下来,五六万字的序言大功告成。当时人们写作,不尚扩张注水,蒋百里一部《欧洲文艺复兴史》,亦不过五六万字。正文、序言间,篇幅居然差不多。这要如何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