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尔茨访华是中国大外交的胜利?德国对华政策核心并未改变
Voice of America
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Olaf Scholz)和他率领的德国“制造业天团”星期五结束对中国的短暂访问。由于朔尔茨是中共二十大后首位到访的西方重要国家领导人,他的访问被中国视为是“大外交”的重大胜利,也显示美国企图迫使盟友站队,“围堵”中国努力的失败。不过,德国分析人士说,因为访问的时间节点,朔尔茨访华的意义的确为中国媒体提供了很好的宣传的机会,但是,这并不代表德国对华战略将出现转向。在德国,包括朔尔茨本人,减少对中国过分依赖已经是共识。
朔尔茨访华的意义被中国视为大外交的胜利
在中国媒体的报道中,朔尔茨访问的意义无比重大, 所释放的信号是“积极的”,传递出“他和德国工业界对中国发展的信心,对深化中德、中欧务实合作的信心”。
中国《环球网》11月4日的这篇题为《朔尔茨访华,不止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就非常有代表性。文章说, “这是朔尔茨就任以来首次访华,他也是中共二十大召开后首位访华的欧洲国家领导人。此访意味着中德、中欧高层互访按下‘重启键’,不仅会推动中德关系增信释疑、深化合作,还有助于继续发挥中德关系以及中欧关系在动荡国际局势中的‘稳定锚’作用。”
根据新华网有关两人会晤的通稿,中共领导人习近平本人也对这朔尔茨的访华寄予厚望。他说:“你是中共二十大召开后首位来访的欧洲领导人,这也是你就任以来首次访华。” “中德作为有影响力的大国,在变局、乱局中更应该携手合作。” 朔尔茨访问前,就有分析人士说,德国总理访华将成为习近平和中国外交孤立的救生圈。
《环球网》的文章继续说,朔尔茨此次中国之行,还有十几位德国商界领袖伴随,凸显德中经济关系的密切程度以及德国企业进一步发展德中经贸关系的愿望。朔尔茨此次访华受到“中德两国及欧洲大多普通民众是欢迎的,因为两国务实合作给他们带来实惠;工商界当然更欢迎,这一点毋庸赘言。”
中国《参考消息》更是援引俄罗斯电视台网站的文章说,德国总理朔尔茨进行“这次访问的决定和访问的时机选择绝非巧合。朔尔茨是有意向美国发出一条讯息,即在华盛顿试图迫使其他国家选边站队的时候,德国不会对中国关上大门。” 文章还说,“朔尔茨访华是一个早期迹象,表明柏林不愿意在各个方面都以牺牲本国利益为代价充当华盛顿的傀儡”。
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中欧关系研究员葛瑞(Grzegorz Stec)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朔尔茨这次访华的时间的确选择的比较糟糕,的确容易引发争议。
“访问紧跟在(中共)二十大之后。我们已经看到习近平打破规范,继续第三任期。他的工作报告中传递的信息以及对党章的修改表明,中国将变得更加咄咄逼人,比以前更加注重安全,甚至更加意识形态化。这将是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的发展轨迹。这自然引起了欧洲乃至全世界许多人的担忧。”
他认为,朔尔茨选择单独访华,没有选择和法国总统或是其他欧盟委员会成员同行发出了另一个负面的讯息。
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法国总统马克龙曾向朔尔茨建议,他们一起前往北京,向北京发出欧盟团结的信号,并反击他们认为中国试图以一国对抗另一国的企图。但消息人士称,德国总理拒绝了马克龙的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