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皇家园林的明珠 也是北京的“西湖”](https://bjrbdzb--bjd--com--cn--01057tkca49c1.wsipv6.com/bjrb/mobile/2023/20230629/20230629_015/20230629_015_24508.jpg)
是皇家园林的明珠 也是北京的“西湖”
Beijing Daily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地处山水环绕的北京湾之中,湾内河流密布,这里山水虽比不上江南的秀丽,却多出了几分雄美壮丽。在这片山水形胜的土地上,曾有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建立都城,历朝历代皇家贵族依托都城内外山川湖淀,营造了众多的山水园林,如金代琼林苑、元代西苑、明代南苑、清代三山五园等等。在这诸多园林之中,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当属颐和园。这座园林几乎荟萃了所有传统造园艺术的形式和手法,被誉为皇家园林的明珠,也被称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兮之所适”,山水之于中国古代文人有着一种独特的含义。山水不仅给文人墨客带来创作的灵感与情思,更是他们寻求精神意趣的重要依托。古代帝王深受诗书礼乐熏习,对于山水也有着同样的热爱。但大部分帝王不能像乾隆皇帝一样六下江南,饱览中国的大美河山,所以很多帝王会专门营造园林供自己游赏,这就催生了一大批华丽气派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颐和园核心区域是昆明湖,这片水泊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与万寿山一道构成了颐和园的主体。昆明湖古称“瓮山泊”,同时还有一个独特的名字——“西湖”。之所以被称为“西湖”,是因为这片水泊地处北京西郊,山水俱佳,宛如江南的西湖。早在金代时,海陵王完颜亮就为这片风景优美的水泊所倾服,在此建造了金山行宫;金章宗时,又从西面的玉泉山引泉水汇集湖中,扩大水泊面积。到元代时,为满足大都漕运水源之需,水利学家郭守敬开凿白浮-瓮山引水渠,导引昌平白浮泉入湖,昆明湖成为上游泉水与下游运河的中转枢纽。明孝宗乳母助圣夫人罗氏曾在瓮山前建圆静寺,明武宗在湖滨修建“好山园”,并在湖中遍植荷花,周边种植稻田。一时荷花稻田、湖畔寺院、亭台棋布,犹如江南西湖,遂有“西湖”“西湖景”之誉。
清朝建立后,热爱山水园林的清王室开始在海淀一带修建园林,如畅春园、静宜园、静明园和圆明园等,而这些园林用水主要引自“西湖”。由于园林众多,湖水逐渐无法满足京城和漕运需要,因此整修水利、开辟新的水源成为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乾隆皇帝派人考察西山水利,大规模疏浚“西湖”,拓挖水泊,向东西两侧扩展。水泊疏浚后,乾隆皇帝将其作为操练水军的场所,并引用汉武帝开凿昆明池的典故,命名“昆明湖”。
为保障昆明湖有充足的水源,乾隆皇帝命人疏浚了玉泉山、卧佛寺樱桃沟、香山等处泉水,汇集到昆明湖中,并在湖中西堤上建了三座闸门,三闸按需启闭,拦蓄湖水。如京师用水,则打开南闸绣漪桥闸,水从北向南流入京城;如东侧海淀诸园用水,则打开东堤二龙闸。
除兴修水利、操练水军外,乾隆皇帝疏浚昆明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母亲祝寿。因此工匠在拓挖昆明湖时,将挖掘的泥土都堆到了瓮山之上,并在山上修建大报恩延寿寺,乾隆皇帝为瓮山赐名“万寿山”,为母亲祝寿。其在《清漪园即景》中写道:“山称万寿水清漪,便以名园颇觉宜。咨起居因趁余暇,揽佳胜值解新澌。展来图画宁烦写,撰出文章不费思。高下楼台烟树里,今朝全在镜中披。”
寺庙建成后,工程却没有结束,水泊周边的亭、堂、桥、榭陆续修建,一座大型园林渐渐展露雏形,不久这片湖山被命名为“清漪园”。由于之前已经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圆明园,为不劳民伤财,乾隆皇帝曾许诺不再修建园林,但这片山水实在太优美,若不能修建园林,实在可惜。正如《万寿山清漪园记》中所记述:“盖湖之成以治水,山之名以临湖,既具湖山之盛概,能无亭台之点缀?”
既然要建,那么新建的园林应该建成什么样呢?早在祝寿之前,乾隆皇帝就陪同母亲前往江南,经过杭州西湖时,命宫廷画师将西湖的美景临摹下来送往京师,这些画作日后便成为清漪园营建的样本。
源于皇帝对杭州西湖的热爱,这片水泊在格局和意蕴上,都与杭州西湖极其神似。西湖背依孤山,苏堤将湖分为东西两侧,堤上建六桥,遍植绿柳;而昆明湖背靠万寿山,湖中西堤将湖分为东西两部,堤上亦散布六桥,桃柳遍植。在大格局上,两者几乎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