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馄饨、饺子不分,唐代做法很讲究](https://bjrbdzb--bjd--com--cn--01057tkca49c1.wsipv6.com/bjwb/mobile/2022/20221116/20221116_020/20221116_020_30215.jpg)
早期馄饨、饺子不分,唐代做法很讲究
Beijing Daily
略同汤饼赛新年, 荠菜中含著齿鲜。
最是上春三五日,
盘餐到处定居先。
这是《燕京竹枝词·水饺》中的诗句,该书由清代何耳、易山著成,说明清代春节吃饺子已成风俗。据震钧(1857年-1920年)的《天咫偶闻》记:“正月元日至五日,俗名破五,旧例食水饺子五日,北方名曰煮饽饽。今则或食三日、二日,或兼日一食(隔一天吃一次),然无不食者,自巨室至闾阎(指平民住所)皆遍,待客亦如之。”
春节吃饺子外,小年(腊月二十三)、除夕吃饺子,人日(大年初七)吃饺子,“石不动”(大年初十,传说是石头的生日)吃饺子,“老鼠嫁女”(大年十七)吃饺子,龙抬头(二月二)吃饺子(即食龙耳),端午(五月初五)吃艾叶饺子,入伏、过半年(六月初一)、七夕也吃饺子,立秋、立冬还吃饺子,冬至更要吃饺子……
此外,婚丧嫁娶吃饺子,生儿育女吃饺子,婴儿百天吃饺子,来客人吃饺子……
即以刚过去的立冬、寒衣节(十月初一)、下元节(十月十五),和即将到来的冬至为例,都要吃饺子,给人的感觉是:只要是过节,吃饺子准没错。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的节日会变成“饺子节”呢?其中曲折,值得钩沉。
饺子是传统美食,传说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本名“娇耳”,用羊肉、辣椒和祛寒药材等制成,可治冬天冻耳,即“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据1934年印刷的《淮阳乡村风土记》:“冬至节,家多煮食水饺,盖谓食此可保获(护)耳朵不致冻掉也。”
More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