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艺评|艺术,不仅仅是用来摆拍的
Xinmin Evening News
在一幅名作,或者光影装置多变的炫目空间里,一堆网红脸嘟着艳红的嘴唇、身着紧绷绷的服装,排队摆姿势拍照,成为如今许多艺术展上常见的场景。艺术本身没有问题,但当它们变成网红摆拍的背景,一切都变了味儿。可能这些艺术摆拍者并不清楚夏加尔画中飞起来的牛、马和鸡意味着什么,对伊夫·克莱因的认识也仅限于“克莱因蓝”这个颜色,他们对文化内涵一知半解没关系,气氛拉满照片拍美、营造出“我很有精神追求”的氛围就行。
可是,只要稍稍推敲一下会发现,如果他们在上学时不在美术课上传小纸条,而认真多听几句讲课,或者用来浏览某红书、某宝的时间少一些,去阅读几本简略的艺术史书籍,哪怕是花时间看一场艺术家传记电影,想必是不会出现明明在莫奈的《睡莲》面前拗造型,却沾沾自喜地在精修过的照片上标注成对“现代主义大师毕加索作品的热爱”这种尴尬情形的。 当代艺术丰富的展览形式,以及互动的可能,更使“摆拍”成为一部分人最重要的参观目的。“奉上我的实地探测拍照攻略:推荐大家穿白色衣服,不撞色,就算你是拍照小白也容易出片!”略一搜索社交平台,不少网红经常推出打卡拍照指南,在他们的攻略里,当代艺术展成为绝佳的拍照背景板,拍照的宗旨是怎么拍最好看,“美术馆穿搭”“美术馆妆容”“美术馆滤镜”等是重点探讨话题。现代美术馆富有设计感的内部空间、布光以及个性化的艺术作品,成为吸引他们拍照的关键。
美术馆拍照姿势也形成各种风格,有无论如何不直面镜头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风格,像检查美术馆门窗是否关严的“45度角仰头冥想”风、各种夸张动作只差劈叉的“瑜伽舞蹈”风、人只占照片十分之一的“高级冷淡”风以及“假装认真看展”风——言外之意是:照片我是拍给大家看的,我是懂艺术的,而且还在与时俱进,在最时髦的展览上受艺术熏陶呢。
像上海TeamLab无界美术馆里的“呼应灯森林”这种“长时间在此空间内欣赏灯光,可能会感觉被光束淹没并失去意识”的网红拍照展,许多没有时间和兴趣亲临现场的人,一定也在社交媒体上不得不一遍遍被迫完成“在线看展(看人)”。“看展五分钟,修图两小时”,确实,比起认真读完一整本书、用心看完一部2-3小时的艺术电影所耗费的脑力,在一场展览“咔嚓”按下一张好看的照片带来的现场感、代入感,以及获得的视觉效应容易得多,也高效得多。归根结底,艺术展上的摆拍者们还是把社交媒体上获得的点赞数量和自我价值划上了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