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噢,孩子们——千禧一代家庭史》面世,“家族史”勾勒出中国社会变迁](https://bjrbdzb--bjd--com--cn--01057tkca49c1.wsipv6.com/bjrb/mobile/2022/20221130/20221130_012/20221130_012_36498.jpg)
新书《噢,孩子们——千禧一代家庭史》面世,“家族史”勾勒出中国社会变迁
Beijing Daily
新书《噢,孩子们——千禧一代家庭史》近日出版。面对一群北大学子回溯自己的家族史,有读者评价说,“有几篇特别动人”,还有的说“年轻人多和长辈聊聊往事有助于理解自己的处境”。
千禧一代笔下的20世纪
《噢,孩子们——千禧一代家庭史》选取二十多位北京大学本科生的家庭史作品,他们来自天南海北,祖、父辈或下南洋,或闯关东,或在东北的林场扎根,又或辗转全国各地。从不同的文本中,可以窥见时代洪流下的个人与家族命运。既成的历史被记录、被回溯、被打捞,千禧一代笔下的20世纪,普通劳动阶层的生命历程与中国社会变迁相互交错,勾勒出一部“私家历史”。
丁芷宁回看母亲的前半生,竟意外地发现好像和她的人生产生了某种互文关系,“自诩特立独行的我,也不过是普通女性中的一员;而我的母亲,平凡而普通的前半生也有着非常多精彩的高光时刻。”丁芷宁说,1992年,李克勤的一首《红日》火遍大江南北,也成为她父亲后来每次到KTV的必点曲目。而正是在积极向上的大学校园里,他的父亲和母亲走到了一起。
黄盈芳写下了她阿公下南洋的故事,“对我来说,阿公曾经是一个陌生的存在。我没有见过他的身影与面孔,却经常听见他的人生故事。”她很庆幸能在长辈的口述中一点一滴地勾勒出属于阿公朴实而美丽的一生。“记得初来北京留学时,很多人问我:你的中文怎么说得这么好?我感谢阿公在南洋脚踏实地创建了家园,也始终坚持让父亲和伯叔们接受母语教育,让我们从来没有遗忘自己的根。”
留下一份特别的家庭作业
这本书的出炉,源于一份特别的家庭作业。大学教师的思考,学生的困惑,还有关于时代的记忆,多重元素交汇在一起。
2020年春季,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副教授王洪喆在传播学理论课程中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份家庭史作业。学生们利用居家上网课的机会,通过对家人的访谈、媒介材料搜集和查阅文献,选定一位或几位家人,完成一篇自己的家庭史非虚构作品,在期末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