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刚成立那几年,自行车在北京需要推销才卖得出去
Beijing Daily
对于大多数北京人来说,自行车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这个昔日需要凭票购买的家庭“大件儿”,经历过“自行车王国”的滚滚洪流,也打通过市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如今,在“绿色出行”理念的影响下,自行车领衔北京通勤休闲新风尚,人们很喜欢在京城慢行系统中享受骑行带来的惬意与效率。
新中国刚成立那几年,自行车在北京并非主要的交通工具,商店需要推销才卖得出去。
据本报1953年2月20日4版《推销能手高凤朝》记载,1952年夏天,市百货公司第一批发部的一大主要任务就是推销自行车,但这项工作一向不好做,曾有一度,推销员一天跑了几十个地方都不见成效。
因为销售困难,从1953年至1955年,北京曾采用过赊销的方式来销售自行车,一些大单位会出面替职工向国营商业部门办理“赊购”。至于农村,自行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根本没有销路。
随着生产的发展,北京市场上供应的自行车数量逐年增长,1955年达到3.4万多辆,1956年增加到3.8万多辆。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迅速提高,特别是1956年北京进行工资改革后,市民对自行车的需求量猛增。
不过,自行车供应数量没能跟上人们购买力的提高。因为生产原料不足,北京出现了自行车脱销的情况。为缓解供应紧张的局面,那时候的市交电公司交通器材商店紧急从外地组织批发自行车货源,每到一批,交通器材商店就交给百货公司、食品杂货公司、公私合营自行车商店、郊区六大商场等北京89个单位零售。各零售单位卖车的时候,一般是挂牌写明当天卖多少辆车,如果排队人数已满额,后到的人就不用排队等了。(1957年1月9日《北京日报》3版,《自行车为什么脱销?》)
More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