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良好!中国载人航天三十而立,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开幕](https://bjrbdzb--bjd--com--cn--01057tkca49c1.wsipv6.com/bjwb/mobile/2023/20230306/20230306_012/20230306_012_42196.jpg)
感觉良好!中国载人航天三十而立,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开幕
Beijing Daily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实施。2022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 30年来,几代航天人接续奋斗,圆满完成“三步走”战略任务,建成了命脉完全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的大国重器。 空间站组合体模型“飞”在头顶,天和核心舱等比模型敞开大门静候参观,载人登月主要产品模型首次亮相……为回顾载人航天3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近日在国家博物馆开展。展览以“回望飞天路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生动展现广大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风貌。
展区正中央,“天宫”空间站组合体1∶4模型高悬在头顶,下方便是可进入参观的天和核心舱1∶1模型。从核心舱大柱段进入,走过实验机柜密布的工作区,便是摆满米饭、饮品、水果的“太空食堂”,冰箱、微波炉配备齐全。
但曾经,为了节省电能,神舟六号航天员在天上吃的是冷饭冷菜。为了给航天员提供可以长时间工作的舒适环境,科研人员面向供电模式发起攻关,终于研制出了比肩国外的玻璃纤维网、离子交换膜等近百项新材料、新器件、新技术。2011年,首次交会对接任务的完成,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低轨高压电源系统核心技术的国家,航天员在天上也实现了“用电自由”。
核心舱小柱段为航天员提供了三个“铺位”。睡袋旁摆放着眼罩,这也是在空间站休息必备的用具。空间站飞行速度约为每秒7.9千米,大约每90分钟就会绕地球一圈,地面上的24小时对于在轨航天员来说,要经历16次日出日落,用于遮光的眼罩能保障安稳的睡眠。
在核心舱里,航天员可以“躺”着睡,而问天实验舱配备的则是竖式睡舱,航天员则需要“站”着睡。当然,太空中其实是没有方向的,在微重力环境下,睡姿是“躺着”还是“站着”几乎没有体感上的差别。睡觉前,航天员需要固定好睡袋的位置,否则即使是呼吸产生的轻微推力都会让自己飘走。但也有航天员喜爱飘浮入睡的感觉,神舟十二号乘组航天员刘伯明就曾透露,指令长聂海胜在太空便是“飘着睡”。
运载火箭是目前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空的唯一工具,航天器、航天员、“太空快递”都要搭乘“豪华专车”遨游九天。本次展览中,用于载人航天工程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三型火箭模型齐聚,可以拍上一张“全家福”。
就在观众驻足欣赏长二F火箭模型的同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二F遥十六火箭正在发射场随时待命。和它一同“站岗”的,是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