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时尚电商希音席卷欧美 唤醒各国警觉“去风险”
Voice of America
中国的“极快速时尚(Ultra-Fast Fashion)”品牌希音(Shein)和电商平台Temu(北美版拼多多),以低价策略席卷欧美市场,却接连传出环保、规避关税、剥削劳工和侵害著作权等争议,成为继TikTok之后,同样令各国警惕的中国品牌。有分析认为,欧美对中国的“去风险化”已经从产业链外移,延伸到加大力度限制电商,甚至为此祭出新法规。
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3月31日报道说,中国快时尚巨头希音在等待北京批准其前往纽约或伦敦上市的同时,利润成长了一倍以上。
2023年获利20亿美元
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说法称,该公司2023年销售总额达450亿美元,创下超过20亿的利润,不仅远高于2022年的7亿美元,也大幅领先竞争对手H&M与Zara近期分别公布的约8.2亿和5.8亿美元的净利。
但与此同时,欧美国家对其涉及破坏环境和强迫劳动的疑虑也在上升。
法国国民议会3月14日投票通过旨在规范快时尚行业的法案,除了引入环保评级制度,对快时尚商品征收“生态足迹附加费”之外,更禁止快时尚公司打广告,以降低其对消费的吸引力,这也使法国成为全球第一个立法限制“快时尚过度”的国家。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在报道中直言,对于这项法案,希音“首当其冲”。同样被盯上的还有中国电商巨头拼多多瞄准北美市场打造的电商平台Temu。此前这两大平台都曾被指涉及强迫劳动生产、侵害知识产权等问题。
欧美强化限制 中国电商“洗产地”应对
位于上海的中国市场研究集团(CMR)执行董事本杰明·卡文德尔(Benjamin Cavender)在回复美国之音的电邮中说,来自中国的电商对欧美带来很大的市场压力,因此了解它们如何运作其供应链以及监督供应商,格外重要。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这些电商到底是中国或是跨国企业?例如发迹于南京的希音,就在2021年转往新加坡注册,这也会对它们的业务和可销售的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卡文德尔说,中国电商将企业注册为离岸公司,是对应欧美规范的关键一步。他们面临着来自海外市场消费者的压力,要求他们对供应链负责,并确保产品来源符合道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