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聚金融活水 激发市场活力,北京“金管”助推高质量发展
Beijing Daily
从1993年国务院批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正式明确在西二环阜成门至复兴门一带建设国家级金融管理中心,北京建设国家金融管理中心拉开序幕。今天的金融街流传着“以0.02%面积贡献近40%金融业增加值”的佳话,区域内拥有金融机构1900余家、重点金融机构800余家、总部企业175家。
党的二十大以来,北京市持续加强“两区”“三平台”(“三平台”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和金融街论坛)建设,金融资产总量超200万亿,约占全国的一半,大量中外资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组织汇集,金融业改革开放迈向新台阶。
支持北京证券交易所制度创新和高质量的扩容,加快打造全球一流的资产管理高地,推进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建设,基础设施的公募REITs试点规模全国领先……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召开之际,记者走访北京金融业部门和机构,探寻首都建设金融高地新动向。
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冲在前
运营无人车超200辆、配送单量近400万单……在北京亦庄新石器无人车展厅里,大屏幕上的数字实时跳动,显示出城市发展新脉动。看着眼前景象,新石器慧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余恩源感慨:“公司初创期需要大量资金,银行的首次贷款对企业意义非凡。”
该公司与北京银行第一次接触便获得150万元贷款。随着企业发展壮大,北京银行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为企业增额四次至1000万元。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介绍,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已成为北京银行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据了解,截至10月初,该行“领航e贷”正式授信金额超300亿元,未来两年将用千亿元精准滴灌专精特新千企万户。
这是首都金融业以改革促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缩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认为,首都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扎实推进一系列试验性、原创性改革,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北京经验”,在数字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重点领域冲在前,真正发挥“排头兵”“试验田”作用。
在中关村,为服务尖端人才创新创业,北京试点建设“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用金融服务集成打造科创金融综合服务体,以市场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开发产品,“并购贷款”“科技人才贷”“认股权贷款”等市场迫切需求的产品广受好评。
“增量、扩面、降本”,这是接入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50多家金融机构的普遍感受。解决信息不对称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难点,北京建立专网,打通政务数据与金融数据的“断点”,服务小微企业1088万余家次,服务个人金融消费者近16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