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人不待见青绿?
Beijing Daily
今年央视春晚舞蹈《只此青绿》,确实惊艳。评论多说,青绿体现了大宋风雅。《只此青绿》取色于北宋王希孟的名画《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是青绿山水画,不过宋代论画更重水墨山水,青绿倒往往被认为匠气或俗气。
清代张庚说:“画,绘事也,古来无不设色,且多青绿。”魏晋之前以人物画为主流,山水画在隋唐时达到鼎盛。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青绿山水画。
值得注意的,青绿山水分大青绿和小青绿,《千里江山图》是大青绿,是重彩,不能夸淡雅。元代汤垕称赞唐代画家李思训的著色山水,“用金碧辉映,自为一家法”。因此金碧辉煌源自青绿,不是土豪金。一般认为,金碧是青绿山水设色在用石青、石绿之外,又多了泥金一色。另有观点认为,金碧和青绿是一回事,如明唐志契《绘事微言》说,金碧就是青绿,“盖金碧者,石青石绿也,即青绿山水之谓也”。
宋代时文人画兴起,苏轼提倡诗画一体,推崇王维的破墨法。文人画以“墨戏”自娱,“运墨而五彩具”。明代董其昌把画家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之祖是李思训,南派之宗是王维。水墨向南,青绿向北。此后,青绿山水式微,中国画水墨南倾。
董其昌南北划分不科学,画家创作并非“只此青绿”或“只此水墨”。宋初山水大家董源被认作南派,但“一样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画上青绿让董其昌大呼“鹊华秋色翠可食”。元代钱选画青绿亦重“士气”,其《题金碧山水卷》有诗“我亦闲中消日月,幽林深处听潺湲”,当青绿由浓转淡,一样显隐士之气。
明代文徴明说得公道:“余闻上古之画,全尚设色,墨法次之,故多用青绿。中古始变为浅绛,水墨杂出。以故上古之画尽于神,中古之画入于逸。均之,各有至理,未可以优劣论也。”宋时文人所轻的,真的是青绿?或许只是怕被叫做“画工”。
晋代傅玄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放在宋代,文人近墨,画师近朱又近墨。
丹青泛指绘画。究其本义,一般认为是指绘画用的颜料丹砂和青雘(huò)。“青”字有分歧,有认为青就是空青、石青等绿色颜料,也有认为是黑色或蓝色的。
青绿山水,现存最早的画迹在敦煌莫高窟。于非闇先生在《中国画颜料研究》一文中说:“它(敦煌壁画)的色彩特征,是善于使用青和蓝。在色彩的表现上,喜欢使用强烈的色调,雄健朗爽,有山林的趣味。主色是矿物质的彩色,辅色是用胭脂、蓝淀、草绿等植物质颜料。配合的间色,有的使用银朱、黄丹合粉。”根据于非闇的分析,以深淡明暗来分,敦煌壁画中青可分七样,石绿可分五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