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时间换服务,养老新模式来了,他们率先在时间银行“开户”
Beijing Daily
今天存时间、明天换服务,这样的互助养老模式不再遥远。北京市民政局会同市财政局、团市委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施方案(试行)》将于6月1日起实施。 根据方案,志愿者提供养老志愿服务,可在时间银行建立个人账户,每服务1个小时获得1个时间币。志愿者既可以在60岁以后兑换服务供本人使用,也可以将时间币赠予直系亲属或向平台捐赠。
作为时间银行前期试点的“储户”,大栅栏街道、崇文门外街道的志愿者们已经在为养老服务贡献力量,也给自己攒下时间币。
在大栅栏街道,67岁的李久恒是个大忙人。只要看到有入户巡视的任务发布,他就会立即报名,按照约定时间赶到位于延寿街87号的银鹤苑养老驿站。签到以后,李久恒套上蓝色的志愿者马甲,挂好胸牌,跟同组的搭档一起,到帮扶对象老人家中探望。
早在2017年,北京市老年志愿者协会便开始在大栅栏街道开展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项目试点工作,退休不久的李久恒第一时间申请加入。
“一开始也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每个人迟早都会有老的一天,不如趁着身体还行的时候,发挥点余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李久恒在巡视中观察到,很多老人最大的问题是孤独,“他们特别希望有人能聊一聊,这比拿什么东西都管用。”
在李久恒看来,“小老帮老老”在陪伴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年轻人跟老年人本身容易有代沟,沟通起来未必会那么顺畅。相比之下,老年人跟老年人往往经历相似,更能聊得来。”一次次巡视过程中,李久恒用心倾听每个老人的故事,逐渐取得对方的信任,彼此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每次得知志愿者要来入户,帮扶对象吴淑琴都会提前把屋子收拾利落,像盼过节一样盼着他们过去,这让李久恒心里暖暖的。“去年有段时间我身体不舒服,长期卧床的雷玉祥还特意托人来看我,我特别感动。”
除了关注老人的身体情况以外,李久恒还会留意对方在生活中有哪些实际困难。“巡视不是简单看一眼,走个过场,而是要尽量多做实事。”去年秋天,李久恒像往常一样来到煤市街附近的一户老人家里巡视,偶然间看到院子里有个不小的坑,“老人出来要是摔跟头就麻烦了。”他赶忙拍了照片,将情况反映到石头社区,“问题很快就给解决了,老人特别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