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参与、多元治理 长三角示范区“创新工场”聚焦“大保护和共富”
Xinmin Evening News
新民晚报讯(记者 毛丽君)源于水源保护和治理的30万公益基金,如何撬动数亿资金探索未来乡村的发展可能?对返璞归真、质朴生活方式的追求,如何成就现象级网红民宿,同时助力乡村振兴……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用自身实践给出了答案。今天,以“多方参与共筑一体化共富之路、多元治理共建高质量生态文明”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创新工场”暨第七届太湖流域治理创新论坛在青浦朱家角举行,来自长三角区域部分基层政府、社会服务机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乡村的代表、专家学者、企业家、志愿者共聚一堂,开启了一场关于“大保护和共富”的头脑风暴。
图说:活动现场。新民晚报记者 毛丽君 摄
“创新工场”是一体化示范区成立以来创办的一个以分享改革经验、探讨改革问题、凝聚改革共识和推动改革系统集成为己任的共享平台。太湖论坛自2015年以来,已经举办了六期,是江苏省有关单位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发起,旨在推动流域综合治理民间特别是企业参与的合作平台。此次,两个平台携手合作,围绕同一主题,分享思想和经验,为探索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共富的多方跨域参与机制体制创新,升级太湖流域联动的多元治理模式,支持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共同富裕与可持续发展实践在示范区内的复制推广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撑。
余杭青山村以公益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乡村振兴,莫干山“裸心谷”,南京江宁黄龙砚村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打造“千百园”,扬州广陵沿江村的1592个渔民转吃“文化饭”……活动现场,与会嘉宾进行了精彩的案例分享。而在这些大保护和共富案例中,地方政府是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的,商业资本是如何导入规范运作的,社会公众是如何参与的,以及社会公益力量在其中究竟起到了哪些有益的补充?一系列案例背后的故事引起了人们浓郁的兴趣和深入的思考,多方参与、多元治理的协同联动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发挥的作用,给后续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复旦大学的戴星翼教授、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的祝栋林博士和上海师范大学的高峻教授分别从跨域共富、生态家园共建和社会参与共富等视角给出专业的点评和解读。绿色技术银行绿色技术应用总监沈东泽代表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共同体,分享了共同体筹建半年来的行动,随着左岸芯慧、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影响力工厂等在内的11家单位加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共同体成员单位增至64家。
下午的论坛就“后疫情”与“双减”时代的长三角高质量目的地绿色赋能与社会参与,展开深入探讨。活动现场还举行了高质量发展目的地与可持续社区项目试点揭牌、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共同体和绿色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入驻长三角金融产业园的揭牌等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