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家卫这里,电影是一种沟通,商业也不是艺术的对立面
Beijing Daily
在许多人眼里,电影导演王家卫,几乎已经成了代表特定含义的标签——文艺片导演、喜欢文学性独白、意识流摄影……
当一个导演被标签化,说明他已作为风格鲜明的电影作者被大众接受,但与此同时,无论是他的个体形象还是艺术形象,也无奈地走向扁平化。流行于舆论场中的“王家卫”标签,当然不能反映导演王家卫立体的形象,甚至可能与真实的他背道而驰。事实上,他曾不止一次提出对标签的反驳。比如,他不赞成别人说他的电影是艺术片,并且认为自己的电影其实蛮“商业”。
电影是沟通的艺术,它欢迎来自不同人群、不同侧面的理解。但人们不免会好奇,外界的讨论在多大程度上契合于导演的初衷?
理解王家卫和他的电影,需要更多倾听他的内心想法。最近出版的《王家卫访谈录》提供了一个在标签化认知外,走近电影作者王家卫的机会。作为简体中文世界的第一本王家卫专访合集,本书收录了近30年来的20篇王家卫访谈,内容涉及王家卫编导的所有电影。在这些访谈中,王家卫不仅谈电影的台前幕后,也谈钦佩的影人,喜欢的电影、文学、音乐作品,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心态变迁。
王家卫的创作方式可以如是概括:从某个演员身上得到人物的灵感,进而编上配角和剧本大纲;从人物性格出发,在摄制过程中思考情节走向,拍摄多种可能性的素材;最后在剪辑台上,对素材碎片进行选择性串联,形成一个最符合人物性格的故事。
More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