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金专访:一位用外语写作的华人作家如何看待家乡、家国与文学
BBC
哈金接受BBC中文专访,以他去年刚出版的新书《放歌》起始,敘述他对当代文学,中国以及小说的看法。
1996年的一个冬日,刚在美国拿到文学博士不久的哈金,在文坛才刚起步,挣扎着等待着伯乐出版他的英文小说集。
这位出生中国东北军旅家庭的华人作家,因为参军及文革,10多岁才初次接触英文,却在来到美后,开始用英文写起小说。
他在一篇自序中回忆道,那年冬天受邀到明尼苏达州的大学演讲,坐上了只有两名乘客的小飞机,驾驶员竟然是年仅12岁的少年实习机师,坐在自己旁边的是飞行教练。当时,他没有选择离开,飞上蓝天后,航程摇荡颠簸,40岁的哈金当时心魂不安,心里想的是家人及自己的“后事”,还有一本到刚投稿出去的短篇小说集。他自承,自己已为这本书献出所有心力,可以是死而无憾。
空难没有发生。后来,这本名叫《光天化日》(Under the Red Flag)的小说集中的同名小说拿下了欧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为哈金在英美文坛的起步吃下定心丸。1997年,军旅短篇小说《好兵》(Ocean of Words)获海明威文学奖,1999年他的唱片小说《等待》(Waiting)拿下象征美国文坛最高荣誉之一的“美国国家图书奖”(American National Book Award),哈金在世界文坛的名声底定。
哈金此次接受BBC中文专访,以他去年刚出版的新书《放歌》(A Song Everlasting)起始,叙述他对当代文学,中国以及小说的看法:“这半世纪以来,中国发生了多少事情?但文学真正反映多少?不多的!”哈金说。
哈金的移民故事
1956年出生于辽宁金州,现在任教美国波士顿大学,从中国东北写到美国东北,哈金成名的早期著作前都是描写以家乡为背景的军民小人物,他将目睹或耳闻的真实故事以小说重笔法从新呈现,描述时代动荡下历史的考验及人性的挣扎。
他告诉BBC中文,自己试图以文学“为历史盖上一个精致的纪念碑”。早期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小人物,却历经朝鲜战争,文革及南京大屠杀等大时代动荡的严酷考验。近年来,他是书写华人移民在美国的快乐与忧愁。
走在他心仪的作家如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及康拉德(Joseph Conrad)同样历经过的文学路上,本名金雪飞的哈金,被视为当代极少数以外语写作,在世界文坛占有一席之地的华人小说家之一。甚至在故土中国,哈金亦受到激赏,获颁许多重要文学奖项,多本著作被翻译成中文(经过审查删修)。虽然他一直被禁止重访中国。
不过,他的成功亦遭致文人批评,台湾一些小说家,在哈金访台时曾当面直言他笔下的大东北故事毫无新意。
BBC中文记者于去年年底对身在波士顿的哈金进行了专访。
30多年未能回中国大陆的作家
BBC中文:从您最新的作品《放歌》说起,这本长篇小说,书写中国歌唱家到美国表演后,卷入一场美中台政治纠纷,面对个人的艺术生涯即将夭折的危机及对自由的想像。我的理解是,你这次将视角及题材再次聚焦移民与政治。
哈金:因为移民,特别是艺术家,譬如歌唱家是很艰难的。因为他们的观众及听众是英文文化群体,这对华人来说是很难的。我自己也是创作家,用英文写作,所以我可以了解那个困难。之前有很多人在美国,有的人回去了,有的人还在。我自己了解要不要在这里生存下来,成为移民或回去,这个抉择都是很艰难的。像是曾在波士顿读书的朱明英,她已经回去了。
BBC中文:在《落地》(A Good Fall)一书中给你写下纽约法拉盛的华人移民故事,你曾说动笔前要开车去那边做了好多次的观察以及体验,《放歌》也是依循这样的模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