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惠林:拼经济不是政府的事](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17/02/DJY_FB_DefaultImage2017.jpg)
吴惠林:拼经济不是政府的事
The Epoch Times
政府角色的扮演可说是最关键的观念,政府的职责不在于管控经济,应在创造并维护一个公平、公正、安全、和谐的大环境,在国防、治安、法治上戮力,做个公正无私的裁判,许文龙所举的一九九七年以前的香港就是个好例子。前美国总统雷根的名言:“政府不能解决问题,政府本身就是问题”,说的真好!
作者清楚指出“错误经济观念的灌输”就是问题所在,这真是一针见血,毕竟“人者心之器”,亦即,人的行为是受观念带动的。而由政府担当“拼经济、救经济”主角的观念,自一九三○年代以来,就不断被灌输到地球人的脑中,如今可说已是根深柢固。哲人曾告诫我们:“根植一个观念不容易,但观念一旦形成,要将之刨根更不简单,何况我们没有知识麻醉药。”说得真是鞭辟入里,不过,虽然说万般困难,为了人类的永续发展,错误的观念还是得导正。如果本书抓对病根,且提供正确观念和化解之道,还真是功德无量!那么,本书指出了哪些错误观念,又指引了如何正确认知?
本书先回顾历史上做对的时期之关键因素,其次找出当前的真正问题,最后再提出化解之道,亦即,全球经济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走才好?
作者是以世界首强美国2012年以前的二十五年繁荣为例,找出维持这么长期繁荣的主因,亦即,做对了什么?作者认为“生产力的提升”最为关键,而美国靠的是网路的发明,拉大它和其他先进国家的距离,“投资于创新”就是秘诀,必须把稀有资源(指有才干的劳工)从生产当下的消费品,移转到蒐寻与执行创新点子上,除了一般大众了解的(有形)人力资本外,将无形资本包括在内的“智慧”资本更重要,作者特别强调“过时的会计方法将创新的投资费用化而不是资本化,掩盖了投资和创新之间的连结,尤其是失败的成本。这会让人误以为创新不需要大量投资,会从规律的业务流程随机产生。”
所谓的智慧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结构(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结构资本又可分为基础结构资本(组织运作机制、知识库)和创新资本。作者指出,为什么美国利用网路提高生产力的效果,比欧洲和日本更好?这些国家也都具备相同的科技、拥有教育程度相当的劳工和投资所需的资金,却只有美国创造出谷歌、脸书、微软、英特尔、苹果、思科、推特、亚马逊、eBay、You-Tube等企业,欧洲和日本几乎没有贡献。
答案就是“网路的发明拉大了它和其他先进国的距离”,这是“靠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风险性投资,来找出未经证实的创新;必须靠有才干的员工拿一生一次的珍贵职涯,冒险投入这些努力当中;要靠投资人延迟消费来担保风险。”亦即,企业与经济体把资源从“生产消费品”转到“投资于创新”。美国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资讯科技同时提高了最有才干员工的生产力与无形投资的价值。由于劳力重置成本与边际税率较低,让已经很高的投资报酬率更加扩大。这增加了成功的概率,也加深了他们的恐惧──没有承担风险就很可能失去地位,提高了他们承担风险的诱因。
勇于承担风险,让一些企业里成了营造出宝贵的人才训练场地,例如微软、谷歌、脸书等公司,他们在不断增加的创新之后再强化这些成功。这些企业不但训练出国家需要的人才大军,也刺激投资人和有才干的创新人才复制、扩大他们的成就。缺少类似成功经验的欧洲和日本在这些新兴机会上被判出局,让他们的投资人与有才干的员工因此蒙受损失。
作者提出的“创新救经济”,看似稀松平常,其实是将重责大任置于企业而非政府,要企业提升智慧资本、勇于承担风险、终而创新,至于政府的印钞救市、量化宽松,作者认为只会引发通货膨胀,不能增加投资,而政府振兴经济政策更只会留下天文数字的账单,政府大兴公共工程,是举债消费,不是举债投资,政府的社福、健保等所得重分配政策是道德办法,不是经济对策,政府帮助穷人应是投资而不是慈善,应让穷人找回尊严、厚植人力资本。
作者以个人投资和经营企业多年的经验,率直地指出,当前各国的复苏经济手段,往往掺杂了道德因素和利益团体的介入,加上不尽责的公务员(监管机构以及执政者),误信了不再适用的经济学理论,或是见树不见林的经济分析,导致善意却得到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