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观众奉上“聚集现代审美”的文艺党课,非虚构戏剧《辅德里》第30场告捷
Xinmin Evening News
新民晚报讯(记者 江跃中)昨天晚上,非虚构戏剧《辅德里》上海第第30场,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上演,由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携手上海百乐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仙童戏剧联合主办,这已经是《辅德里》自今年4月首演以来,第3轮向申城观众奉上这部“聚集现代审美”的文艺党课。
图说:非虚构戏剧《辅德里》。静安区新闻办供图(下同) 这部由静安区出品的红色原创舞台剧,不仅作为今年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的开幕大戏问世,更启动了10城11场的全国巡演,截至昨天,86天内,《辅德里》累计演出达30场,平均每3天就演一场。 时长共计120分钟,1.7万余字的排演文本,如何把中共一大和二大会议所产生的文件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辅德里》总叙事、导演牟森交出的答卷是——“叙事性内容、歌唱性台词、雕塑性身体、总谱性歌唱”。120分钟如何让观众坐得住?如何让枯燥的文字走进观众的心里,也成为了制作人李东的难题,最终是从一大到二大共同完成建党伟业的这段历史的真实本身,打动了他自己。 “1993年王会悟去世,同一年,上海要建造南北高架路,在拆迁的进程中,辅德里得以保留。对我来说,汉语中戏剧一词是两件事。戏是节目集锦,剧则是命运链条。戏剧性由命运感构成。感谢命运,使这个项目成为一个剧,而不是节目集锦。”总叙事、导演牟森说。年轻的93后编剧吴冰最终决定做“历史的收集者”,她把自己头衔中的“编”看作是编织而不是编造。演出后,第一部党章守护者张人亚的故事,也成为了观众心中的白月光,不少年轻观众拿着票根去辅德里旧址打卡重温,还有党员观众佩戴党徽,手拿党章前来观剧,为建党百年的这堂文艺党课增添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