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多元文化:小学多语教学引发对英语教育冲击的担心
BBC
台湾小学将纳入东南亚语,许多新移民乐观其成,却也引发部分人士和家长担忧。
台湾有近百万的新移民和移民子女,今年8月当局将在国民教育导入东南亚语言,强调要重视新移民文化的传承。专家分析,这突显出台海两岸对于多元文化接收度的差异,不过也有家长担忧此举会排挤英文学习。
从印尼、越南等国的移民台湾的“新住民”已逾54万人,超越台湾原住民人数,并孕育了41万名后代,“新住民”总数已占台湾总人口3%以上。
台湾的小学8月将新增泰语、印尼语等7国东南亚语为必修课,学生须从这七个语种及本土语言(台语、客语或原住民语)选一门必修,此举受到许多新移民欢迎,认为这是政府对他们身份的认可,且有助于消弭歧视,不过,却此举也引发部分人士和家长担忧,新课纲会使本土语言教育受到影响及排挤英文学习。
“不要教女儿印尼文”
二十年前从印尼加里曼丹岛远嫁到台湾的Fimi Ciang说当年刚到台湾,想教女儿母语时,其台湾婆婆对她说:“不要教你女儿印尼语。”当年场景如今仍历历在目。
她说:“婆婆对我说了那句话后,我再也不想教女儿印尼语了。”Fimi向BBC中文表示,当时婆婆并未说原因,但她猜测,那是一种“看不起”印尼语言和文化的感觉。
Fimi有两个小孩,如今儿子念高中,女儿已经在工作,他们都不会印尼语。她说,回到印尼家乡,小孩很难和亲戚流畅沟通,觉得很可惜。如今得知印尼语将纳入小学的选修课程,Fimi很开心。她说,这像是“政府对我们的认同”,这样的课程能帮着小学生认识不同文化,非常重要。
根据台湾历史博物馆网站说明,90年代台湾跨国婚姻人口逐渐成长,是因为台湾经济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男性就业问题增加,加上女性自主意识及经济能力提升,所以很多台湾男生会透过婚姻仲介,至大陆、港澳及东南亚各国寻求结婚对象,因此有大批外籍配偶进入台湾社会。如今,因联姻移民台湾人数突破54万人。
今年刚从东吴大学政治系毕业的刘千萍对台湾社会歧视新移民及他们的语言也有同感。她是参与此次新课纲编审工作中唯一的新移民二代。
刘千萍的母亲来自越南,她向BBC中文表示,小时候并不被鼓励学习越南语。她说,台湾人会歧视来自东南亚的外籍劳工或对他们态度轻蔑,觉得东南亚语言很难听或落后。刘千萍举例说:“像是电视节目会模仿越南人或泰国人讲华语的口音,并落入搞笑桥段。” 这都会使她即使学了语言,也不敢用,或怕会被另眼相待。
刘千萍说:“家庭传承的阻碍,是来自社会的眼光。她强调:“将新住民语言纳入国民教育,也许能解开新移民二代,因为歧视或社会压力,而不敢认识妈妈母国的心结,并瓦解学习妈妈母语是落后、没用的印象。”
她说,一周一次的语言课程,目标并非精进语言,而是透过课程介绍文化,让小学生认识不同族群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她期待,“透过选择语言必修课程的当下,能了解有各种不同文化的人在这块土地上生活。”
印尼裔的台湾新住民二代、逢甲大学助理教授何景荣说,将新住民语言纳入国民教育,是对新住民的尊重。他对BBC中文说:“40年前,台湾社会歧视讲台语的人,20年前,则歧视原住民,现在逐渐进步到把少数族群的语言也列入课程,能让各个族群都获得尊重,是一种对新移民的认可。”
何景荣向BBC中文表示,歧视是外在的偏见,通常中学后受到社会影响才会显现,因此小学阶段歧视很少发生,不过他说:“以国家力量去证明新移民文化的重要,歧视就会大幅减少。”
刘千萍在求学阶段也没有遇到歧视,但她说,老师会对她成绩优异的表现感到讶异。她表示,当年社会氛围认为新住民家庭都是来自经济弱势或经济中产阶级以下,并觉得因为妈妈是外国人中文不够好,无法指导课业,“好像成绩好就很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