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路边垣有营城,城堡、戏台......这些村落极具特色!
Beijing Daily
永宁豆腐出名,传为佳话,有北京人为吃那一口儿,不远百里乘车去购买。永宁是座古城,在明代,永宁的城墙比延庆的城墙高出一丈,有三丈多高,驻兵也多,有8000多人。作为区域军事中心,永宁管辖着南山路边垣的众多营城。南山路边垣是长城的一部分,曾是向北防御的前沿地带,其军事意义和地位非常重要。据《隆庆志》记载,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巡抚都御史王仪奏讨内帑银若干,欲于“金陵之后筑墙修墩为拱护计”。“经钦天监相之”,“无伤龙脉”,“上允”,命佥士程绶监工修筑南山路边垣,这证明了南山路边垣还兼具拱卫明皇陵的重任。 如今,南山路边垣的诸多营城已经成为各具特色的村落,而日前获得批复的南山环线三期道路工程,正好串起这些村落。
永宁城南有山称灰岭,岭分东西。嘉靖《隆庆志》上记,“东灰岭在永宁城东南十五里。西灰岭在永宁城南十二里”。这一带关口众多,明代时均属永宁官军把守。东、西灰岭各有山口,明代在两个山口各建城堡,筑炮台,屯兵马,犹如两条臂膀,防护左右。
史志中记述了东、西灰岭的地形军情。光绪《延庆州志》说:“东灰岭口在永宁南十里,地势平坦易于驰骋,俱山险可恃。”东灰岭口一带的地形利于人马通行,而西灰岭路有险阻。据《宣镇图说》记载,西灰岭次冲,山险可恃,敌骑不通。两相比较,东灰岭防守任务更重。
明朝灭亡,满清入主中原后,南山路边垣的防御作用减弱,戍边将士就地落户,渐渐发展为村落。从光绪《延庆州志》上看,西灰岭人口较多,有“户五十六,口二百九十四”,且有耕地十四顷。村中有龙王庙、三口井,而城堡的规模只有“东西街一”。东灰岭人口要少,有“户二十九,口一百五十九”,耕地十一顷。而城堡规模较大,有东西和南北两条大街。东灰岭原来的驻兵也多,从水井的数量就能看出来。东灰岭有六口水井,“东街井三,南街井一,西街井一,北街井一”。从史料记载看,西灰岭原有驻军250人,以此推算,东灰岭的兵马要多出不少。
随着时间的流逝,东、西灰岭的成员构成渐渐发生变化,满族村民占到近一半。东灰岭村街道两旁的墙面上,绘着一幅幅满族文化生活的画作,漫长的墙壁犹如充满民族风情的历史长卷。
村里有小公园,装有健身器材,是村民休闲的场所。小公园中有棵古槐树,表皮干枯皱褶,树身空洞弯曲,显得老态龙钟,旁边支起的铁棍如同拐杖,使古树可以依旧矗立在大地上。古树的年龄是个谜,村里80岁的老人也不知道,他们只记得小时候树干就这样粗,至今也没见长。古树的根部滋生出几棵槐树,也长得颇为高大,还有一棵附着在古树身上,酷似亲人相依相伴。小公园里还有两口水井,按方位分别称北井与南井。古井与古树相伴,为后人讲述着古代营城守护一方平安的悠久岁月。
古槐树旁有座真王庙,窗棂还是旧时模样,可以看出岁月的痕迹。寺庙的山墙、椽子、瓦垄皆有破损,大殿内神像已无,西配殿也已倒塌。据记载,村里原来还有老爷庙,但消失年代已不可考。
村里有渠称干河套,只有雨季水大时渠中才有水。过了河套向西也有两口古井,其中一口井至今有水,井口设计巧妙,用两块巨大条石各开出半圆,拼在一起便是两眼井。井上有辘轳架,供两个水桶同时打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