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75年历程: 从冷战堡垒到全球安全力量
Voice of America
1949年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时,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用直截了当的语言定下了基调:“对我们来说,战争不是不可避免的,”杜鲁门说。“有勇气和远见的人仍然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他们可以选择奴役或自由、战争或和平。我毫不怀疑他们会选择什么。”
75年后的这个星期,北约将纪念当年12个盟国签署的盟约,致力于强化跨大西洋关系,以应对苏联对欧洲和平与安全所构成的威胁。
目睹铁幕将欧洲大陆分裂,西欧和北美的12个国家——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法国、冰岛、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英国和美国——同意集体防御的原则,这一原则至今仍是北约的核心。
北大西洋公约的第五条规定,如果其中一个缔约国遭到攻击,将被视为对所有其他盟国的攻击。
不过在过去的75年中,北大西洋公约的第五条仅被启用过一次——即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恐怖袭击后。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北约成立之初,美国是对该公约及其第五条最为怀疑的国家之一。
美国陆军战争学院的北约历史学家兼教授约翰·德尼告诉自由欧洲电台,美国的核担保最终赋予了该公约其力量,但美国对自动宣战持谨慎态度,因为美国宪法只赋予国会宣战权。
华盛顿曾在1947年跟18个拉丁美洲国家签署《里约热内卢公约》,表明对美洲任何一国的武装攻击可以被视为对所有美洲国家的武装攻击,其他缔约国应予以援助,但是该条约缺乏任何军事承诺。德尼说,北大西洋公约就不一样了,它为五个欧洲伙伴——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和英国,依仗美国来实现欧洲集体防御打开了大门。
“我们是勉强的伙伴,”德尼说。“这是英国人的创意。美国只是希望欧洲经济复苏。”
尽管美国公众被告知北大西洋公约是反对共产主义的一种方式,但是德尼表示,这个联盟的“隐蔽理由”其实来自美国对欧洲经济稳定和成功的需求。
用杜鲁门的话来说就是:北约将成为“一个堡垒,使我们的政府和社会能够继续正常运作——让所有公民都能实现更充实和更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