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龙潭三湖全员回归!连通开放背后有这些不为人知的往事
Beijing Daily
水是一个城市得以营建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一个城市永葆生命活力的灵魂和命脉。相比六海的绮丽繁华,北京南城能寻到的山水佳境大概仅有陶然亭与龙潭湖两处了。2021年底,龙潭中湖、龙潭西湖重新开放,龙潭三湖全员回归。
龙潭之水最初来自窑坑苇塘
龙潭湖的前尘旧事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虽无远逾魏晋的悠长余音,于浩繁如烟的史册中查检踪迹也难免要迷失几许。
历史上的北京城,自元代起城市建设日臻完备,特别是城市水利设施已相当成熟先进。水利建设主要分为供水和排水两大系统。元大都除了主干大街两旁的排水明渠,连胡同口往往都建有排水的沟渠。上下水的有机流转使城市运行有条不紊。明代嘉靖中期加筑外城之前,南郊仅有一条比较重要的排水沟渠。当年永乐帝在都城南郊营建天坛与山川坛(先农坛),为排水特意利用虎坊桥南下洼子水源作为起点,向东沿二坛北侧开凿了一条水渠,该渠位于二坛之北故曰“郊坛后河”。此河便是龙须沟的前身。
从这一线途经的虎坊桥、永安桥(今永安路中部)、天桥、金鱼池、红桥等诸多地名便可看出曾经有过潺潺水流的陈迹。明代中叶增筑外城后,南城另辟三里河、旧沟两条排水河,到清代这两条排水河全部并入郊坛后河,同时改称“龙须沟”。
明末三里河堰塞,外城排水道合为一条干渠龙须沟,成为外城中部地段排水总汇。据清嘉庆元年(1796年)《北京沟渠图志》载:自虎坊桥至天桥为西龙须沟,由天桥往东则为东龙须沟,其经草市、红桥,折而东南经东四块玉、营房,穿过太阳宫前的沼泽地,流入外城护城河。西龙须沟于1918年改为暗沟,东龙须沟作为干渠一直保存到上世纪50年代初。由红桥折向东南的一段河道时称龙须沟下游,这段水流穿出城墙汇入护城河之前与城内旧有的一片池沼相汇,这就是龙须沟与日后龙潭湖的初次际会。
都门外城东南隅在历史上曾是古高梁河故道,昔日的高梁河水奔突疾驰,留下了一大片湿漉漉的低洼河道。在嘉靖年间修外城时,因东南部地下水量丰沛,城墙不得不避水而建,以至最终的南城墙东段和东城墙南段未能笔直平顺而出现了曲折,也成为整个外城城墙最不规则的一段走向。本应工笔写下的一个“凸”字偏偏遗留一丝写意。此外,这一带在明时多为烧制砖瓦的窑场,由于长期取土烧砖,导致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窑坑星罗棋布,长此以往雨水潴积加之湿地地质,逐渐形成多片苇塘池沼。龙潭之水最初便来自这些苇坑泥塘。
梁思成先生命名“龙潭湖”
龙潭东湖东临东护城河,西接左安门内大街,所处位置本与龙须沟下游尚有距离。昔日外城东南不如西南有辽金故城的基础和人气,更多是农田、坟茔、砖窑与大片荒野。同为外城,右安门内市廛井然,而左安门内则是一派乡野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