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现且规模最大!路县故城遗址发现魏晋北朝窖藏铜铁器
Beijing Daily
路县故城遗址位于通州区潞城镇西北部、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北部,是一处以路县城址为核心、由城址本体(城墙、城壕及其围合区域)、城郊遗址区和城外墓葬区等构成的大遗址。路县故城作为县级治所,从西汉一直延续至隋唐之前,也就是说两汉、魏晋和北朝时期为该城址的主要使用时期。2021年9月15日至28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配合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水系(镜河北段)工程建设的考古发掘中,于路县故城城址外南部清理了一处窖藏(编号2021TLGH499)。该窖藏位于路县故城的南部城郊遗址区内,北距南城墙约430米、南城壕约395米,西邻临镜路,南为兆善大街。 该窖藏开口于唐、辽时期的④层下,向下打破⑤层及西汉时期的⑥层。窖藏为一座口大底小、平面近似圆形的坑,坑内放置一件大铁罐,带盖。铁罐外东侧的上部有一件铁矛和一件铜镜。坑内填土中包含陶片、瓦片、砖块和炭屑等。铁罐内有大量铁器、铜器等。器物放置较为规整,大体可分为三层,上层主要有铁镜、铁甲片、铁烛台等,中层主要是铁凿、铁斧、铁铲、铁镰、铁钳、铁锄板、铜镜、铜铃、铜环首刀和铜熨斗等,下层则主要为铁钩、铁环、铁权、铁钉、铁棘轮、铁削刀、铜砝码等。铁罐内的中下部有黄褐色土,并掺杂黄色木屑、粉末等。窖藏出土器物共计111件(套),其中铁器94件(套)、铜器15件,此外还有2件石砚板。
铁器
据目前统计,铁甲片有180件(包括因锈蚀严重而残断和粘连),暂定为1套。根据甲片的形制,大体可分为四型。Ⅰ型:为椭圆形,共有穿孔8个,分3列,中间4个,两侧分别有2个。长径4.1~4.2厘米、短径3.2~3.4厘米。Ⅱ型:为近似椭圆形,一侧平直,共有穿孔8个,分3列,中间4个,两侧分别有2个。长径3.9~4.0厘米、短径3.0~3.1厘米。Ⅲ型:为近似长方形,一侧为弧形,共有穿孔14个,分3列,中间4个,两侧分别有5个。长13.8~14.0厘米、宽3.7~4.1厘米。Ⅳ型:为长方形,锈蚀较严重,只可见接近边缘处有穿孔,具体数量不详。长9.5厘米、宽8.4厘米。
铁凿8件,竖銎,銎部竖向锻造接缝明显,部分銎口上部的两侧有对称的圆形穿孔。根据銎口与刃部形制的不同,可分为三型。Ⅰ型:6件,整体呈梯形,銎口为梯形或近似方形,凿体略有收窄,刃部的宽度基本与凿体相同或略宽。Ⅱ型:1件,整体呈长条状,銎口为梯形,凿体略有收窄,刃部的宽度基本与銎口相同,刃部的断面呈扁弧形。Ⅲ型:1件,整体呈锥状,銎口为梯形,刃部呈三角形尖刃。
铁空首斧6件,竖銎,銎口下方有两周凸弦纹。斧体宽厚,双面刃。根据銎口与刃部形制的不同,可分为两型。Ⅰ型:2件,整体呈近似梯形,銎口为长方形,斧体两侧内弧作束腰状,刃部略外弧并稍宽于銎口。Ⅱ型:4件,整体呈“凸”字形,銎口为长方形或梯形,斧体作束腰状,双溜肩,刃部外弧并宽于銎口。
铁横銎斧3件,形制基本相同。斧体为长条状,长方形横穿,双面刃,刃部为扇形,刃角外展。
铁锄板4件,形制基本相同。平面呈梯形,锄体上部较厚,直刃。
铁镰3件。根据镰体和刃部形制的不同,可分为两型。Ⅰ型:1件,柄端宽于镰体,镰体较长,直刃。Ⅱ型:2件,柄端与镰体基本等宽,镰体上部近直,下部弯曲,内弧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