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支“花甲”冰球队,队名折射什刹海鲜为人知的故事](https://ie--bjd--com--cn--93c36a8pd.3pco.ourwebpicvip.com/images/202202/25/621831a6e4b02e91b36f56ec.jpeg)
北京这支“花甲”冰球队,队名折射什刹海鲜为人知的故事
Beijing Daily
这是一场速度与碰撞的冰上较量!
深夜10点,北京奥众冰场的冰面上,十余名队员不断争夺,足下生风,冰刀溅起白色冰屑。一粒黑色冰球快速滑行,球杆、冰面与冰球之间碰撞声响彻冰场。只有队员下场休息时摘掉汗气蒸腾的头盔,才让人发现这群队员都已年过花甲。
四十多年前,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什刹海业余体校冰球班的学生。1968年,中国第一座人工室内冰场在首都体育馆落成。随后,一批来自北京市各中小学的少年们经过层层选拔,组成了北京什刹海体校的青少年业余冰球队。
“一个班20人左右,上午上课,下午放学后就去练冰球。”时隔50多年,副队长黄毅军提起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仍会想起和同伴穿着体校背心穿过胡同,脸上写满了神气和得意。尽管那会儿北京冰期短,冰球少年们一年只有一个多月能上天然冰面练习,但他们仍利用其余时间在陆地上穿着旱冰鞋苦练技术。
“我们当年就是在什刹海换鞋上冰,酣畅淋漓地打上一场冰球。”
时至今日,队员罗才北仍清晰地记得1979年坐火车随队参加全国青少年冰球联赛的情景。面对来自东北各支劲旅,北京的这支业余冰球队在不具主场优势的情况下,取得了第六名的成绩。可打完这届比赛回到北京的队员们,不久后却猝不及防地接到了冰球班解散的消息。
没有解散仪式,没有具体解释,业余体校冰球班的大多数少年向冰球告了别,奔赴向新的人生旅程——考大学、参军、成家、下海经商……
闪光的日子戛然而止,但总有人念念不忘。离开体校后十几年,黄毅军和队友们组局再聚时不是没想过重拾冰球,但条件并不允许。1990年代的北京,能打冰球的场地屈指可数,更不用说四季都可使用的冰面。
More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