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年医院建立跨学科康复模式:让老年康复有“医”靠
Beijing Daily
骨折治疗出院后只能卧床,脑梗治疗后说话含糊不清,大病初愈后时常感到疲惫……度过急症危险期的老人,如何恢复大病之前的生活质量?作为最早对多病共存的老年综合征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医院,北京老年医院建立了中西医结合的跨学科康复模式,组建“一位主管医生、多位康复师”的团队帮助老人提升生活质量。
调研样本
定制康复方案 动态评估调整
“这是不是土鸡蛋?病了以后我都不知道鸡蛋什么价了。”下午5时,67岁的赵女士已经完成了当天的康复项目,回到病房里双手剥着鸡蛋,和病友、护工聊天。三个月前,赵女士因为急性脑梗做了溶栓手术,之后还有偏瘫、口齿不清的症状。经过系统的康复评定和规范的康复训练,现在她已能上下楼梯、独立吃饭,还能完成“剥鸡蛋”这种对手指灵活度要求较高的动作。
“剥鸡蛋看着简单,但背后需要接受的康复治疗并不少。”康复科副主任医师张晓强说,“患者入院时,偏瘫侧手臂甚至做不到基本屈伸。”收治赵女士入院后,张晓强根据她的个人情况制定了针对性的康复方案。
张晓强介绍,要想让赵女士恢复到能剥鸡蛋的水平,首先要刺激她的手臂肌肉,用粗糙表面擦刷手臂或者拍打手臂,诱导肌肉活动;然后要促进分离运动,引导她单独控制小臂或者手掌;最后要训练手指精细活动,比如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等。“这只是康复过程中的一部分。”张晓强补充说,“还需要协同恢复下肢功能、语言功能,最终让她达到生活基本自理的水平。”
除了按计划进行康复训练之外,赵女士每周还要进行一次效果评定。“有句话叫无评定不康复。”老年医院康复科主任高亚南说,“阶段性了解老人各方面功能状况,才能及时调整下一步康复计划。”
“她刚来的第一个月不愿意参加康复。”赵女士的护工说,“也不好好吃饭,每天都在哭。”张晓强说,老人在术后出现情绪障碍是普遍现象,这也是康复治疗观测的重要指标之一。
“有的老人在查房时只说今天有点累、状态不好,不想去做康复了。我们一方面会考虑目前康复方案的强度,另一方面也根据经验给他查心电图。”高亚南说,老人在康复过程中可能有临床症状不典型、病情急转直下的特点,康复人员必须更加谨慎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