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收到一封李光羲写于2月17日的亲笔信
Beijing Daily
编者按: 二月底,我收到一封李光羲老师写于2月17日的亲笔信,信中附有一篇题为《歌剧〈茶花女〉66年》的文章,希望本报能刊发。
李光羲老师不仅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同时也是一位热情的写作者。这些年来,但凡有所思所想,总愿意写成文章交给本报编辑,这足以说明他对《北京晚报》的信任和厚爱。时逢北京举办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五色土编辑部原计划在冬奥会结束之后的3月20日刊登李老师的文章,谁知3月13日竟传来噩耗,李光羲老师因病在京去世,享年93岁。
李光羲老师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因主演歌剧《茶花女》而一举成名。在亲笔信中,他提到不久前在《北京晚报》上看到漫画家李滨声写的几篇文章,觉得充满情趣,遂有感而发,写了一篇自己66年前出演歌剧《茶花女》的回忆文章。他在信中回忆说:“李老师比我大几岁,我也已93岁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看《北京晚报》,当时工资很低,但再穷也要订报纸……一晃快70年了,如今还能看报、写信、聊天,活一天赚一天……”
这封信是李老师手写的,字里行间透露出老人豁达的性格和对人生的感悟。抱憾之处,是李老师在信中提到,可以将《茶花女》首演照片交与我们,原计划于刊发前致电李老师,却终成遗憾。今日将他的《歌剧〈茶花女〉66年》一文刊出,谨以此纪念李光羲老师。这篇文章也将是李老师作为我们的作者,在《北京晚报》的最后一篇文章。
李光羲:
歌剧《茶花女》不仅仅是一部世界名著。早在它出现之前的十九世纪中叶,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就流传到中国,而话剧《茶花女》在二十世纪初已经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公演。1956年,歌剧《茶花女》的音乐流传甚广,如《饮酒歌》是独唱音乐会上最受欢迎的曲目之一。应该说从历史的角度看,《茶花女》是我国打开国门与世界接轨、认识世界的一个媒介。《茶花女》的艺术成就和影响,是欧洲文艺复兴几百年,到了十九世纪创造的伟大而辉煌的文艺作品的代表之一,它同样丰富了我国人民的音乐生活。
我是在1954年秋天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从天津考进中央歌剧院的。记得一次周总理谈到文艺工作,说过去我们打游击、农村包围城市,演出文艺节目也是在农村土台子上,没有剧场。今天全国解放了,占领了大城市,有了大舞台,就应该用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占领舞台,提高人民的艺术素养。根据当时的国情,周总理指示在演出《茶花女》时,除文化部外,要举全国之力搞好,谁合适谁上演。我当时属于初出茅庐,领导觉得我的条件不错,就作为学习演员排在男主角阿弗莱德·阿芒的第四组,天天看老演员排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