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方志文化有哪些“冷知识”?](https://bjrbdzb--bjd--com--cn--01057tkca49c1.wsipv6.com/bjwb/mobile/2023/20230224/20230224_021/20230224_021_13220.jpg)
北京方志文化有哪些“冷知识”?
Beijing Daily
方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近日,历时两年打造的“方志北京”“年鉴北京”“志说‘一城三带’”主题展已于2023年2月21日起,在北京市方志馆精彩亮相,欢迎市民前去参观。其中,“方志北京”展重点展示百种旧志、万册新志,使观众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感知北京;“年鉴北京”展立足北京市各级各类年鉴340余种,回望年鉴事业发展进程,汲取历史智慧;“志说‘一城三带’”展分四个单元展示北京的老城和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领略北京的历史变迁、深厚底蕴。
三大展上,体现了北京方志文化的哪些亮点和有趣“冷知识”呢?一起来看看吧。
《析津志》是现存最早的北京地方志,在北京地方文献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把星空分为十二个区域,分别对应地上的十二个州国。以析木次(也称析津)区域为燕的分野,幽燕之地析木,“析津”的代称也由此而来。辽代以析津为府名,直至元代,大都路所在地域仍被称为析津。
元世祖忽必烈建元大都宫殿时,向刘秉忠询问“大内方向”,刘秉忠“以丽正门外第三桥南一树为向以对”,以此树为基点,向北延伸作为大内。“大内方向”就是对北京中轴线的最早称谓。
《顺天事之书》是对北京地方志书最早的、最权威的整理汇总,出自光绪《顺天府志》中的《艺文志》,汇总北京地方志书200余种,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在北京文化史上,有两位清代姓朱的大学者,前后相继编纂北京都邑志。一位是康熙年间的朱彝尊,编订《日下旧闻》24卷,另一位是乾隆年间的朱筠,他和窦光鼐奉乾隆皇帝命令,总纂《日下旧闻考》160卷,是清代官修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北京史志文献。《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绘制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集中展示了《日下旧闻考》中北京西郊园林盛况。
明代的《宛署杂记》是宛平县最早的志书。该书“详于内政、贡赋”,被戏称为明朝知府的“流水账”。书中单列方言,是迄今所存最早的北京方言记载。
以《帝京岁时纪胜》和《燕京岁时记》为代表的风俗志,记录了老北京大量的岁时风物民俗。其中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在1936年被美国学者卜德译为英文出版。
在专志类展区,有八面屏风格外抢眼。上面绘制有精美的燕京八景图,分别为: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燕京八景又称“燕山八景”或“燕台八景”,是老北京著名的八处景点,八景的叫法,有七八个版本,到了清乾隆十六年(1751),这才由乾隆皇帝主持最终更定了景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