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可以挽救中国日渐下滑的国际形象吗?
Voice of America
对北京来说,2月4日开幕的冬奥会不单纯是一个冰雪运动的竞技舞台,用中共总书记习近平的话来说,更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在北京强调自己“没有辜负世界”,如期主办这届冬奥会的同时,西方主要民主国家的政要却集体缺席。北京果真能够借助这次冬奥会重塑国家形象吗?
西方民主国家政要集体缺席
2月4日,与中共领导人习近平一起出现在冬奥观礼台上的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埃及总统塞西、沙特王储穆罕穆德、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波兰总统杜达以及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等来自32个国家的国家元首和政要。
中国官方的新华社在帮助中国读者解读奥运观礼名单“背后的深意”时强调,这份名单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是文章并没有指出这些元首和领导人所在的国家要么与西方国家交恶,要么本国的人权记录同中国一样糟糕,而且很多国家相对比较贫困。波兰总统杜达的出席被不止一家中国官媒赋予了特别的意义,称“美国盟友”波兰的出席显示欧盟并非铁板一块。中国媒体也没有说,杜达本人常常被国内的反对党以及欧盟国家认为越来越倾向威权。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主要民主和发达国家领导的集体缺席。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夕,德国总理肖尔茨2月2日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不会出席北京冬奥会,虽然并没有说明理由。至此,工业七国集团(G7)(美、英、法、德、日、意和加)国家的领导人都不会出席北京冬奥。其中,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明确宣布对北京冬奥进行外交抵制,原因是中国政府在新疆对维吾尔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及宗教团体的持续镇压。另外,在欧洲,立陶宛、丹麦也加入了外交抵制的行列。新西兰、奥地利、比利时、瑞典和荷兰则以疫情为由不派政要出席。
最新的抵制名单还要加上印度。 2月3日,在北京让2020年参与过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冲突的解放军军官祁发宝担任冬奥火炬手之一之后,印度加入美国领导的外交抵制的行列。
主要民主国家领导人集体缺席本届冬奥会也与2008年中国主办夏季奥运会时西方政要齐聚一堂的情形形成了鲜明对比。2008年,虽然人权活动人士发出了抗议声,但是美国总统小布什、法国总统萨科齐、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都出席了开幕式,而时任英国首相布朗则出席了当年的闭幕式。
不仅是政府抵制,西方国家民众对中国的看法也日渐负面。
美国著名的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星期二(2月1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说,在美国,46%的受访者赞同拜登政府外交抵制北京冬奥会,22%的人反对,而且共和党人与民主党人对这项决定的看法基本一致。这项调查还显示,美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一年来基本没有变化,54%的人视中国为美国的竞争对手,35%的人认为中国是美国的敌人,只有9%的人视中国为美国的合作伙伴。
皮尤中心在2021年7月对全球17个发达经济体所作的民调显示,许多民众对中国的观感持续普遍负面,达到2002年以来的最高或接近最高。其中,日本的负面看法最高,近十分之九的成年人 (88%) 表示他们有负面看法。在瑞典、澳大利亚、韩国和美国这个数字达到或超过四分之三。同时,这些国家的民众对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的信心也跌到历史新低。
冬奥挽救不了中国下跌的国际形象